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读 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满城尽是萧红热 何人绘得“萧红影”
《河南古代壁画馆壁画品鉴》出版
40 “半岛”上的新居民
《中国美德读本》: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
新书快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10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书人书事
满城尽是萧红热 何人绘得“萧红影”
    近日,记述女作家萧红人生经历的电影《黄金时代》入围第19届釜山电影节。其实,不只是在电影里,她的许多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多面的萧红。

    革命、自由、爱情,叛逆、逃亡、寂寞……每一个词放在萧红身上都别有意味。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葛浩文曾说,我们很难对萧红在中国20世纪文坛地位下一放之四海皆准的断语,但她至少留下了传世作品。《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有了这些,萧红的身影或将永远有人摹画。

    【新中国成立前后】萧红与丁玲“擦肩而过”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鲁迅,当她问及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时,鲁迅列举了茅盾、丁玲、张天翼、田军(萧军)等人,又说:“田军的妻子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有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6年后,萧红于香港匆匆辞世,战争和疾病没有给她留下足够时间“接替丁玲”。

    不过,即便上天假萧红以时日,鲁迅的这一预言也终将落空。对读者而言,萧红的个性化写作确实容易让人无所适从。《生死场》之后,萧红并没有依照左翼文坛的要求来改变自己。战火纷飞中,萧红却从《生死场》走向更为诗意、更为个性化的《呼兰河传》。难怪在抗战期间,批评家要指责萧红的创作消极,与抗战无关。可以想见,这样的萧红,多半会与丁玲“擦肩而过”。

    虽然未能取代丁玲成为左翼阵营中最有分量的女作家,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学史写作中,萧红毫无疑义地被纳入左翼作家的进步阵营并受到肯定。在她的作品中,最符合左翼文学标准的《生死场》被视为其代表作,而《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等名作此时则遭受冷遇。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对普通读者而言,对萧红的印象,只剩下文学史上那个进步的左翼青年女作家、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了。

    【20世纪90年代】学界重塑萧红为“女性作家”

    萧红的友人曾说,萧红这一生最大的悲剧,在于她是个女人。

    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身为“女性作家”的萧红突然引起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萧红的“女性”身份与其写作的关联。1989年,大陆学者孟悦和戴锦华在《浮出历史地表》中,将《生死场》解读为发自女性的历史诘问和审判,并认为至《呼兰河传》时期,萧红的女性主体思想已然成熟。对学界而言,从女性写作、女性立场、女性主义等方面,重新阐释萧红成为热门,这一研究热潮持续到2002年刘禾的《跨语际实践》出版达到高潮。刘禾对《生死场》基于某种女性主义立场的精彩解读,展示了男性文学批评如何抹杀了萧红对主流话语的颠覆。

    20世纪90年代,此前备受冷遇的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出口转内销”成为热门作家,这一时期,萧红在文学上的独特性重新受到关注,在张爱玲被推为民国女作家第一人的同时,萧红的魅力则在较为小众和文艺的阅读圈中悄悄扩散。

    【新世纪】萧红的私生活是消费热点

    近日,由于《黄金时代》入围第19届釜山电影节,业界又刮起了一阵萧红热,其实早前已有多人绘出“萧红影”。

    2011年,萧红100周年诞辰,各种学术会议的召开、论文资料的出版,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同年,为纪念萧红而拍摄的电影《萧红》开机。

    其实,“民国女性”已然成为这一时期的阅读时尚之一,民国女子们的才情和感情共同成为“八卦”的对象,而萧红的一生,恰恰不缺少这类“谈资”。身为女性的萧红,感情世界的复杂,和相关史料的缺失,为这一轮萧红热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在对萧红的书写中,相关的猜度一直存在。就鲁迅和萧红的关系而言,在80年代之前的萧红研究中,着重于肯定鲁迅对萧红在文学创作上的指点或精神层面的感召,多将其两人情谊定位为“师生”关系。而此后,对两者关系的阐释则更为复杂。

    也正是在这一轮萧红热中,对萧红私生活的不满与斥责声越来越大,看到时人对萧红生活和作品的贬低,萧红的丈夫端木蕻良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做出回应:那些“自以为清洁”“眼皮向上高举的人”,他们的“牙如剑,齿如刀,在吞灭地上的困苦人和世间的穷乏人”,“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别人看低了,这都是徒劳的”。然而,不知萧红面对这些来自后辈,来自同性的道德谴责,会作何感想了。 (据《新京报》)

    ■萧红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黑龙江省呼兰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深受五四以来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的影响。曾在鲁迅的帮助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她的主要作品有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以及小说《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马伯乐》《桥》等。其中《桥》是她最喜爱的短篇小说,曾以此为名结集成短篇小说、散文集。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