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1版:首 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中国一拖吹响转型升级“集结号”
我市跻身“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严把质量关口 加快建设进度
3D扫描技术助推洛阳工业发展
“美丽园丁”特岗教师培训班开班
石门土屋,让旧宅重焕生机
洛平微话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 年 10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石门土屋,让旧宅重焕生机
本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汪旭霞 赵东科
    豫西多山区。近年,我市大力实施扶贫搬迁,数以万计的山区群众就近转移至集镇、旅游景区、产业集聚区等区域,过上了好日子。然而,搬迁之后,废弃闲置的旧村如何利用,土地开发如何解决?

    栾川县潭头镇石门村五成沟组的30多座废弃土坯房,经翻修或重建后,变成别具特色的豫西古村旅游民居——“石门土屋”,正式对外营业。这为我市扶贫搬迁、旧村改造提供了良好范例。

    人走村冷,旧宅破败不堪

    黄土立面、黑瓦铺顶,红色的大门镶嵌在蓝砖盖起的边框上,石堰堆砌的鱼塘边摆放着精致的绿化小品,彰显出豫西山区民居的古朴韵味。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这个在废弃民宅基础上修葺一新的山村,成了城里人体验乡村韵味的“香饽饽”。

    坐在土屋后的石凳上,村民马景新和我们聊起了五成沟的变化:五成沟背靠九龙山,临近伊河,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但是,这里的人穷,仅十几户人家几十口人、五六十亩薄地,遇到雨季涨水,出行极为不便。

    前些年,扶贫搬迁开始实施,五成沟十几户村民陆续搬离。原有的庭院老宅或坍塌、或荒废,无人问津,荒草杂生。

    改造提升,发展乡村旅游

    近两年,随着都市乡村旅游的兴起,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乡村风情备受市民追捧。五成沟风景秀丽,距离九龙山疗养院和重渡沟风景区都不远,而且洛栾高速公路近在咫尺,交通便利。

    “这么好的资源,废弃了很可惜。”从去年开始,靠加工粉条起家的石门村党支部书记王文超,拿定了改造老村发展乡村游的主意。

    王文超自掏腰包拿出300多万元,利用原有的田、林、山、水资源,挖鱼塘、种草药、整修旧房屋。农庄内所有房屋外观仍按传统豫西民居的原貌进行修复,内部装修则按照旅游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改造,装有空调,配备有卫生间等设施。土坯房摇身一变,成了休闲旅游项目。

    为了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村里统一流转了村民手中的土地,发展生态种植,为项目配套餐饮服务等。马景新以2万元的价格,将老宅转手给王文超。如今,他又被返聘回来,负责水电维修,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

    因地制宜,盘活旧村资源

    石门土屋的每个农家小院一般存有两栋老宅,分三间上房和三间客房,并搭配农家特色景观小品,能供两个家庭租住。王文超介绍,每个小院每天的住宿收入差不多500元,效益可观。

    “石门村立足自然和民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盘活了资源,富裕了农民,一举两得。”栾川县扶贫办主任张啸林说,“石门土屋”模式,是对破解扶贫搬迁后老村发展和改造难题的有益探索。

    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建设扶贫搬迁新村511个,近17万山区群众搬出大山。旧村开发和土地整合利用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市扶贫办主任杜中岳表示,石门土屋是旧村改造的范例,并非所有地方都能照搬复制。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动脑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复耕复种等途径,真正盘活资源,实现物尽其用,推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致富。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