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洛阳·西工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心文化,打造西工教育样本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打印】  
心文化,打造西工教育样本
非功利性阅读让孩子们和书籍成为朋友
开学第一课:点朱砂开蒙启智
让爱和自由浸润孩子的心灵
    核心提示

    是什么魅力,使西工教育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目光,先后引来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吉林、甘肃、辽宁、黑龙江、山西、陕西等地的教育工作者到西工区参观学习和挂职锻炼,吸引了《中国教师报》用整整16个版面对西工教育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报道,吸引了全国教育样本区域联席会暨局长流动课堂第一站在西工区召开?

    是什么力量,使西工教育先后获得“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河南省规范教育收费先进区”“河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区”“河南省教育督导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区”等20余项荣誉称号,打造出了西工教育品牌?

    是什么品格,让西工教育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精神海拔,开启了孩子们追寻爱与自由的心灵之门,锻造出了“求真务实,创新创造,执着追求,敢为人先”的西工教育精神?

    西工区“心文化、心教育、心生态”实践,重新定义了教师成长,重新定义了小学教育,也重新定义了教育管理。

    走进西工区西下池小学,很多人未必就能一眼看懂她。

    她实在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小”学,看外观、教学楼、校内环境、办学条件,都可能和一些大城市里的学校无法比。但就是这样一所毫不起眼的学校,近年出人意料地吸引了全国教育同行的眼球。

    西下池小学真正的价值在于,她正以自己对教育独到的理解,阐释着教育本真的意义。她的无可替代性还在于,基于实践而形成的原创的“心教育学”体系,解决了当前小学教育的诸多问题。它不玄虚,也不空洞,它不做作,也不自以为是,它书写的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东西,我们可以把这种东西也称作“教育”。这样的教育,是直击心灵的温暖和感动,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教育良知和道德,它不仅是一种方向,也是一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由西下池小学的教育实践开始,西工区推动了一场“心文化、心教育、心生态”的教育大变革,打造了一个小学教育的“西工样本”。

    1    成长新模式, 提升教师的精神海拔

    精神成长和专业成长同步推进。这种教师成长新模式,是西工课改的一项创新性成果。

    教师成长主要包含专业成长和精神成长,精神成长是专业成长的根基和动力。西工区教体局局长冯建文认为,教师精神成长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心智开启、心性提升、个性化自我的建构及独立精神世界的形成,从而能够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冯建文看来,如果一名教师内心是混乱的,就无法宁静而清醒地去从事教育工作;如果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心理认知特点混沌茫然,就没有办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由此,西工区把改善教师生命状态作为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并确立了改善教师生命状态的标准,即读懂自己、读懂孩子、读懂人生、读懂教育,使教师接纳真实的自己、建构完整的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了解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及心理认知特点,无条件接纳与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帮助孩子成为自己。

    读书、写作、校本培训、论坛展示,是西工区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策略。

    西工区红山乡张岭小学是一所规模不大、相对偏僻的农村小学,仅有7名教师,32岁的杜延辉是其中之一。他本学期读了《爱和自由》《黄爱华与智慧课堂》《一生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3本书。

    在研读了《爱和自由》之后,杜延辉的最大感受是:“以前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成人画什么就是什么。其实,这根本是错误的。儿童内在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帮助他认识世界。教育者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这样他一定会成为人才。”

    杜延辉是西工区近2000名教师当下阅读生态的一个缩影。在西工区,“读书是教师师德的底线”。教体局师训办每学期都为教师推荐阅读书目,规定每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1本人文心理书籍(主要内容是认知自我、认知儿童)、1本专业书籍,班主任要再读1本班级管理书籍。各学校每学期都要制订读书计划,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会、读书汇报会和读书沙龙活动,使西工区教师队伍的精神海拔得以明显提升。

    与教师读书配套推进的是校本培训。每周五下午放学后是西工区各学校雷打不动的校本培训时间。校本培训的内容定位为教师精神成长,从央视《百家讲坛》的于丹、康震、钱文忠、曾仕强,到教育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皮亚杰……通过观看这些视频,教师们与这些大师、专家产生了精神链接。在与大师的交流对话中,教师们不断解决着自身关于焦虑、恐惧、愤怒、内疚、忧伤、嫉妒等情绪问题,不断觉察着自己的内心,不断发现着自己真实的感觉,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身的生命状态。

    作为西工区教师成长模式的设计者和推动者,教体局党委书记李艳丽对教师成长的最大感悟是:“只有给予教师真正的爱,即深深地理解和接受、无条件地接纳与关注教师,准许他做真实的自我,让教师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成为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的内在建设好,真正的教育才有可能。因为你不可能让一个不懂得真爱的人付出爱,让一个一辈子住在监牢中的人明白什么是自由。”

    2    读懂孩子, 关于师生关系的故事

    中国小学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西工区教育人的回答是:教育者不明白儿童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

    一名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她所在的班级,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总是捣乱,还干扰其他小朋友。这名教师说,以前的自己会怒不可遏,认为孩子这样做是在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挑战自己的权威,会罚站孩子,甚至让他请家长。但现在的她,对孩子在课堂上的这种举动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什么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是学习内容不适合他,还是他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注,还是他的身体出了什么状况?”

    读懂了孩子的她,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她会在课下和孩子进行交流,甚至放学后进行家访,以便了解更多关于孩子的信息。在西工区的许多学校,平时除要求教师备好课外,还要求教师要“备”好每个学生的情况。

    “现在的我们,更多的是感知学生的感觉。孩子的学习、成长,孩子的一切体验,我都替代不了。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能做的是陪伴而不是代替。我经常对孩子说,‘我想知道你希望老师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教师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贴心、最安全的陪伴者。”这名教师反思说。

    “老师好!”一(1)班某学生一边向老师打招呼,一边用铁锨用力铲着沙池里的垃圾。“你好!你为什么不去教室,已经上课了。”“我铲垃圾呢。”“同学们都进教室了,你也进教室吧。”“我铲垃圾呢!”

    “高老师,那是我弟弟,他可胖了。”六年级的一个同学走到老师面前说。“哦,他是挺胖的。他是不是比你吃得还多呀?”“他就是吃得可多了。”“早晨你带弟弟来学校吗?”“是啊!”“你真是好姐姐!”“我没有交数学卷子。”“为什么不交啊?”“我不会。”

    以上两个片段是西工区第三实验小学教师高玲分别和两个学生的对话。这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看上去和别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一样上学、放学,只是上课听不听讲、是否坐到那里,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

    ——教育是爱和自由的事业。

    ——真爱必须是无条件的。我爱你就是因为你是你,不因为任何原因。这就是生命的至尊状态。

    ——自由就是让儿童做自己的主人,当孩子内心成长起来时,学习根本不是问题。

    和高玲一样,这样的教育理念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西工区教师的共同价值观,并落地为专业生活方式。

    3    爱和自由,告别功利性阅读

    判断教育品质好坏的标准是看学校的生命气象,生命气象的核心就是师生有没有形成自我。这是西工教育人的教育评价标准。

    在爱和自由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西工区在各个学校推广“非功利性阅读”。所谓“非功利性阅读”,就是精神自由享受的阅读,是没有外力强制、没有功利要求的阅读,就是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心灵、精神有完全自由的阅读。在这种情况中,阅读自然成了精神享受,阅读的内在秩序感自然会悄然建立。

    所以,西工区的学校只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书,提供适合的、经典的书,并不对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词句等作过多的功利性要求,只在教室里、走廊上、校园中摆放大量的书,以便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没有功利性,只有分级制,低年级以适合低年级的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经典童书为主。

    非功利性阅读工作由西工区教体局电教馆直接负责。为了给学生以更好的引领,帮助学生选择阅读书目,电教馆负责搜集、整理、汇总经典书目,编辑成《阅读花园》手册,统一印发,免费提供给全区2万余名小学生,人手一册;每年9月新学期开学前,电教馆会把在上一年度检查中学生评选的最喜欢的书目补充进《阅读花园》,免费发给全区一年级新生。

    2010年,电教馆馆长李俊霞到学校调研时,发现有的孩子竟然在一学期内读了54本书,这让她大为吃惊。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数字对很多孩子来说已经不稀奇了。“有的甚至能读到上百本……学生在这种快乐、自适、享受的阅读中,兴趣自然产生,能力自然增强,习惯自然养成。”

    在非功利性阅读中,书籍与儿童内心形成天然的精神链接。现在,西工区各学校在专门开设阅读课的基础上,举办读书节、读书沙龙、读书论坛、读书报告等活动,有力地助推着非功利性大阅读活动的持续开展,并且辐射到了千家万户。

    4    身心合一,不一样的体育

    “好的,现在,请你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请挺直你的脊椎……放松你的身体,闭上你的眼睛……此刻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呼吸上,慢慢拉长,深深吸气,长长呼气……静静地坐在这里,和你的呼吸一起……”

    校园里,一个温柔沉静的女声缓缓响起,全体师生静静地坐在操场的草坪上,伴随悠远空灵的音乐放松着自己的身心。有的孩子在冥想引导词的引导下,很快进入冥想状态,全然忘记了身边的世界;有的孩子只是静默地坐着,低垂着眼帘,不知在想些什么;也有一些孩子坐在地上扭来扭去,却不打扰别人;还有的孩子索性躺到了地上,安然仰望天空……

    每天上午40分钟大课间的最后5分钟,全体师生在完成大运动量的热身运动、校操和自由舞蹈后,都要进行这样的放松冥想活动。

    这样的静心训练是西工区“身心合一的体育”的典型项目。

    教体局体卫站站长黄继武认为,心灵的自由首先来自身体的自由,一个人身体解放了、自由了,内在的体验就充沛了,心灵的饱满度就高了,这样身体和心灵就一致了。

    淡化竞争,注重全体,是西工区开展“身心合一的体育”活动的另一举措。为此,西工区开展了“体育小器材进班级”活动。按照教体局统一部署,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短跳绳、长跳绳、沙包、毽球(花毽)、板(羽)球拍、呼啦圈、铁环、皮筋、陀螺、软式排球、空竹、接力棒、五子(跳)棋等安全性好、便于开展的10多种体育小器材。体育小器材由班级管理,确保人手一件,对学生开放使用,所有任课教师在小课间和体育活动时间参与体育游戏。

    学生在课间,有了能自由支配的运动器材,自由结伴,自主活动,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友谊。小器材进班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大大减少了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

    5    绿园和沙池, 有味道的校园景观

    西下池小学的星光长廊是用俄罗斯红松木和云杉木建成的,耗资11万元。当初建造这个长廊时,很多人不理解:一所农村小学建个长廊,为什么要用实木,而不用成本低、更牢固、更美观的材料?学校的理由是,实木材料才有生命的感觉。

    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和艺术家。只要给儿童感觉,他就能创造自己。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源自感觉的,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都来源于感觉,必须让孩子在“有感觉”的环境中创造自己。这样的理念完全改变了西工教育人对校园环境的既有认识,也指导着全区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

    西工区邙岭路小学开辟了一块1亩多的荒地,学生为它起名“绿园”,划分为蔬菜种植体验区、树木园区、花卉区、水生植物区、沙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区、动物养殖区等10个区域。在蔬菜种植体验区,每班1方田地,学生依据季节和时令种植、管理感兴趣的农作物。在动物养殖区,孩子们动手喂养了一些小动物。

    学校利用绿园进行课程开发:数学教师带领孩子们在绿园中学习认识图形、测量、计算;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去观察植物,写观察日记;英语教师带领学生去学习各种植物的英文发音;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到绿园中写生;科学教师带领学生探寻动植物生长的奥秘……

    秋天,绿园中的果蔬丰收了,师生举办“收获节”,邀请家长和兄弟学校的小朋友一起来分享收获的快乐,还把果实送给福利院的老人和社区的孤寡老人及社会爱心人士……

    学校还在校园西南角两棵茂密的女贞树下,修建了两个干湿分离的沙池,为孩子营造一个“绿色——自由——安全”的沙世界。平时,孩子们愉快地游戏于沙池中,或轻轻地抚摸沙子,或别出心裁地修建城堡,或充满想象地发明创造……

    “这时,不仅仅是孩子的手在触摸沙子,而且是身心在感受、身心在表达、生命能量在获得与呈现。”校长魏亚萍表示:“我们就是要给孩子创建一种有感觉的环境,让他们的感觉充分表达出来。”

    为给儿童创造有感觉的环境,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行动:实验小学的“古代科技传世杰作地动仪”“飞船遨游太空”等景观,以科技为主题,用历史传承文明,用科技体验创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理念;凯旋路小学的“黄河微缩景观”再现了母亲河——九曲黄河万里归一的磅礴气势,学生在丰富地理知识的同时,爱国主义情感跃然“景”上;大路口小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校园文化景观,将分享的课程理念融入其中……

    6    心管理, 把管理做成文化

    “映照、滋养、去控制”,是西工区教体局倡导的管理理念。

    和多数教育行政部门不同,西工区教体局各职能部门每学期都要到学校检查工作,严格遵守以上三条原则。

    李艳丽对此的解读是,职能部门要做学校的一面镜子,学校也是职能部门的一面镜子。镜子需要光滑平整,才能映照彼此的内心。只有光滑平整的镜子才能让对方映照出真实的自我,才能让对方不断进行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在相互映照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每一面镜子逐渐变得光滑平整,内心的澄明开始呈现,这个过程就是相互的滋养。

    所以,西工区对各校每项工作具体开展的调研情况,以表格和数据的形式,进行客观的事实呈现,并根据情况变化随时调整工作要求。

    电教馆每个月都会组织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调研、指导、督查阅读活动落实情况。听阅读课,看图书配置的“质”“量”情况,与学生座谈,根据学生自己登记的阅读卡上的书目,随机对学生进行抽查。当集中反馈时,面对学校存在的问题,往往以表格和数据的形式,只客观呈现,不主观评价。

    一名校长说:“大家都觉得,以前的检查是纠错,现在的检查是送福。”这种方式不仅深受学校欢迎,而且激发了机关人员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映照、滋养、去控制”,不仅是教体局与学校关系的写照,更是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写照。

    通常,一名新教师的成长需要3年至5年,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给他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他去接纳、建构、完善自我,重建自我生命的高价值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

    这种教育管理文化的发展,得益于西工区积极而宽松的教育环境。

    “不把行政管理的痕迹带入教育系统,不要用行政的思维模式办教育,要让教育专家安心从教,而不是从政。”这是西工区区委、区政府在教育管理上的基本理念,也成为西工课改推进的背景环境。

    教育文化化,文化教育化,是局长冯建文追求的办学境界。他给自己的工作定位是:让文化成为撬动西工教育发展的支点,通过创生教育文化,进而改变区域与学校的管理模式,改变师生的行为方式,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为区域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打开一片新视域,找到一个新抓手,提供一种新武器。

    让干事的有舞台,改革的有呵护,创新的有激励,付出的有回报,奉献的有尊重,发展的有支持,特别要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脱颖而出。这样的工作导向让西工区教育系统成了一个风清气正、充满活力、干事创业的精神家园。

    文化对于课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走进西工,你感觉不到课改的“狂风暴雨”,其方式柔和而坚定。其最突出的特征是课改伴随着文化走,课改伴随着教师成长走,没有让课改成为一种对教师的控制。

    当课堂教学改革兼顾技术路线与文化路线,当校园文化建设与校本培训同步推进,当学生分级阅读与行为文化建设同步进行,当“心管理”“心课堂”“心课程”“心环境”“心成长”五大工程同步实施……西工的教育正在呈现越来越耀眼的光芒。 (西宣)

    相关链接

    ● 心文化提出的背景

    它号准了当今教育的“病”——过多地关注头脑教育,而不太关注心灵的教育。因此,主张不仅要开发头脑,更要滋养心灵。

    它突出了当今教育的“魂”——培养完整而有个性的人,并将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完整成长与个体生命潜能释放的过程。

    它找到了当今教育的“根”——育人先育心,通过改变人的精神世界,进而改变人的外在修为,这是一种由内到外的心灵觉醒与自我革命。

    它发现了当今教育的“道”——不同形式的爱的表达与自我舒展的生命空间的创造,乃至内在秩序感与和谐度的提升,把教育中的生命引向精彩与极致。

    ● 心文化建设的愿景

    一是改变当下教育管理模式。

    二是改善教师与学生的生命状态。

    三是创造西工教育心生态。

    ● 心文化核心理念包含的三大要素

    一是心文化。

    二是心教育。

    三是心生态。

    ● 西工教育的七条教育主张

    第一,教育的出发点是生命,落脚点是生活。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生存与生活。

    第二,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精神。

    第三,真爱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真正的素质教育是爱的教育。

    第四,管理、教育与教学,都不是控制,不是培养,更不是被塑造,而是为校长和师生创造更为宽阔的平台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其自主地成长和发展。

    第五,和谐源于平等,平等是最大的和谐。

    第六,教育不是通过惩罚与警戒来触动内心,而是通过规则内化为秩序感来改变外在修为。

    第七,心文化的精神实质,是提升生命的高价值感与幸福指数。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