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金海日记本扉页上写着“永远是战斗队”字样 |
| 焦金海在看日记 |
| 纸张发黄的日记本 |
|
核心提示
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志愿军老兵,寻找60多年前那段烽火岁月的印迹。除了各式各样的军功章、纪念章,两位志愿军老兵的日记本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一页页发黄的纸张上,一排排蓝黑色的钢笔字,仿佛穿越时空,把我们带回炮火连天的战场……
1 骑车送信,出生入死
“回想以前我们和敌人打仗的时候,比这艰苦几倍,很多同志牺牲负伤,都是为中国人民和平幸福而牺牲流血的。”1951年8月2日,19岁的王兰居在日记里写道。
王兰居,山东菏泽人,1948年参加解放军三野六纵队。1951年5月,他随部队入朝,是空军汽车团通讯班里的通讯员。
在朝鲜战场上,近一点的驻地间用电话联系;远一些的,靠通讯员人工传递讯息。王兰居在通讯班里是唯一会骑自行车的,骑车送信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1951年8月1日,星期三,雨。下山时脚踏和车闸坏了,只能推着走。”
“1951年8月4日,星期六,雨。我疲劳得要死,今天再去的话,可能吃不消……车子光捣鬼,路上不知掉了多少次链子,没法走了。我身上光骑车子就负了好多伤……”
“1951年8月9日,星期四,晴。今天十点钟出发,爬山越岭,我的车子像飞一样,公路两侧的树一棵棵向北倒……”
王兰居描述,由于驻地间相距远,都是山路,他有时候骑得两腿抽筋,只好骑一段推一段。有一次,王兰居骑了130公里,去38军送信,那顿大米稀饭和香肠的美味令82岁的老人至今难忘。
虽不直接参加战斗,但他的工作充满危险。王兰居回忆,那时,美军飞机常成群低飞,机枪扫射、空投炸弹……这点在王兰居的日记里有体现。
“1951年8月9日,星期四,雨。走到顺安机场,敌机来捣乱,往下扔了一个炸弹……我要牺牲的话,同志们会说:不是叫特务干掉,就是被飞机打死。”
“一开始比较紧张,后来见多了,就掌握了躲避轰炸的办法。炸弹有惯性,飞机离得远时比较危险,得朝两侧跑;要是在头顶上,反而安全。”王兰居说。
1952年年底,王兰居随部队回国。1954年,空军汽车团抵达洛阳,王兰居在洛阳定居。只上过一年半学,但经过刻苦学习王兰居出过诗集,还担任着数个诗词学会的会长。
2 生日那天,回到祖国
“1952年10月25日。‘快到祖国了!’凌晨两点一刻,副指导员和二排长的声音把我们惊醒。前面就是鸭绿江大铁桥,同志们都醒了,透过车窗,模糊看见鸭绿江水在流动……凌晨六点,同志们都起来了,兴奋地说:‘回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了!’有同志提出唱首歌,我起了个头,打着拍子,一首《歌唱祖国》,大家唱得格外整齐有力……”
翻开焦金海老人的日记本,扉页上写着“永远是战斗队”几个大字,旁边贴着一张军装照。
85岁的焦金海是孟津会盟人,少时随爷爷去外地投奔亲戚,曾上过初中和一年半高中。1949年5月,他在湖北参军。1951年3月,他随部队入朝,先后在志愿军27军79师警工营二连任文书、文化教员。
焦金海说,文化教员主要教战士们认字,组织文化娱乐活动,活跃战士们的情绪,提高战斗力。战事不紧的时候,在军事训练后,他就在山坡上教大家认字、唱歌、跳舞。他们还自创了一种“坑道舞”,后被师文工团推广。
老人的日记不多,主要是在部队回国前后写的。在他的日记本上,留存有1952年10月13日,24军70师工兵二连与他们换防时的情景。
“1952年10月14日,天阴沉沉的,人马沿山沟走了出来,分散在黎洞山两侧,静候出营的命令。兄弟部队热情欢送,他们背着我们的背包,不肯松手……出营时间到了,我们要走了,他们才把东西交给我们。部队浩浩荡荡向前挺进。开始下雨了,越下越大,山间小路,泥泞难走,三步两摔,腿跌破了,爬起来忍痛继续前进……”
“1952年10月23日。晚上十点到达宿营地——熙川车站附近。出发前,各班讨论了乘车纪律和注意事项,为顺利登车,每排做便梯一个。”
老人说,回国前,部队强调了行军纪律,还要评定“行军优胜旗”。
10月25日,和焦金海老人特别有缘。1929年的那一天,他出生;1952年的那一天,他从朝鲜凯旋。
本报记者 陈曦 郭宁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