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藏着、躲藏着,雾霾还是来了,春天的脚步远了。一切都像要入睡的样子,昏昏然闭上了眼……”最近,一篇名为《霾》的文章,因模仿朱自清的《春》而又极具现实感,得以“走红”。
进入10月不久的洛阳,就一度被雾霾所围。连续几年经历“雾霾锁城”,我们忍不住追问:“呼吸之痛”究竟在倒逼什么?
雾霾,我们是否还能再忍几十年?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显示,根据西方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经历,中国要根治雾霾,按照目前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还需二三十年。
雾霾的成因包括工业、尾气、气候、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是一个污染总量超标后的集成结果。可以肯定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雾霾是数十年来在城市化、工业化超速发展进程中累积的问题,不可能在一朝一夕解决,治霾势必是一场持久战。
一位退休老工人这样说,洛阳要和雾霾斗,难啊!要知道,洛阳是工业大市,也是燃煤大市。
诚然,从洛阳的产业结构看,工业占GDP的比重为57.8%,七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0.2%,而能源消费量占了92.2%……数据背后,对应着庞大的工业生产需求。
我们不要这样的工业生产可以吗?可以,除非退回到农耕时代,或者能超越现在的工业时代。
退回农耕时代,我们既不愿意也不可能退回去,唯有告别低端的工业链条,超越现在的工业水平!
“呼吸之痛”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低端生产链的最大恶果,就是对环境的极大破坏。英国处在这个低端水平时,伦敦是雾都,故有狄更斯的《雾都孤儿》。
经济学上有一条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讲述的是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遭遇过的一段困境:处在这条曲线陡峭的上升区间,经济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那个时候的英、美等国家,人们攀爬在“库兹涅茨曲线”那段陡峭的“悬崖”上,吸饱了雾霾。现在,他们爬过了那段危险的“悬崖”,开着好车,同时呼吸着清洁的空气。
今天的中国,正攀爬在这条曲线陡峭的上升区间。
今天的洛阳,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尽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技术水平偏低、创新能力较弱、高附加值产品少、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
或许不情愿,但我们必须说:“呼吸之痛”折射出洛阳的产业短板,也在倒逼洛阳的产业转型升级!
从根子上消除雾霾焦虑,必须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洛阳治霾“唯一和最好的选择”。
理解了这一点,更有助于我们去认识,为什么从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到全市产业发展工作会议都在强调“着力做强先进装备制造、石化煤化‘两化’融合、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都在强调“推动我市工业由产业链上游向下游延伸,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提升”。
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可以“双赢”
超越低端的工业化阶段,尽早摆脱雾霾的困扰,不仅需要时日,更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
从淘汰落后产能这个“抓手”入手,我市积极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落后产能淘汰工作。2013年,全市淘汰了78个落后产能项目;今年,我市计划淘汰44个落后产能项目,截至目前已淘汰35个。
在做好“内清”的同时,“外堵”也是一个重点。在开放招商中严堵污染企业改头换面进入我市,已是当前我市招商部门的一个共识。
市商务局一负责人说,最初,看到产业转移这个大趋势,一些招商负责人“捡到篮里都是菜”,只要是能带来产值的项目,几乎是来者不拒。如今,大家都学会了“挑肥拣瘦”,瞄准优质企业,不给低端生产链的高污染企业留任何通道。这是可喜的变化,反映出招商部门更着眼于“发展质量”,尤其在环保上更为审慎。
空气污染不能靠大风来治理,河流污染不能靠洪水来冲洗。
我们坚信:做好产业转型升级这篇文章,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一定可以“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