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乾龙和家人 | |
李乾龙:勇救落水游客
肩挑家庭重担
在偃师市岳滩镇岳滩村,提起李乾龙,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今年夏天勇救落水游客的事迹,让他成为团市委“寻找乡村好青年”活动候选人。
下水救人,腰部受伤流血
高高的个头、腼腆的笑容,18岁的李乾龙朝气蓬勃。提起夏天救人的经历,他低头抿嘴一笑:“换成别人也会这么做。”
7月13日,李乾龙和几个朋友前往新安县龙潭大峡谷游玩。13时许,李乾龙看到景区水潭有人落水。
“那人距岸边有两三米,水边还有个小女孩在哭。”李乾龙把手中的钱包往地上一扔,跳入水中。
“落水的人惊吓过度,双手不停地乱抓乱舞,我刚游到他身边,就被他按进水里。”李乾龙回忆说,潭水又深又凉,落水者拼命挣扎,他只好游到男子身后,将对方推到岸边。
上岸后浑身湿透的李乾龙感觉腰腹有刺痛感,低头一看右侧腰部有一道伤口流着血。看到被救男子并无大碍,他拧了拧衣服就离开了。
面对感谢,感觉不好意思
“要不是上了《洛阳晚报》,家人都不知道他救了人。”李乾龙80岁的奶奶说。
李乾龙勇救落水者的事迹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大家纷纷为李乾龙点赞。
“俺村南边是伊河,北边是洛河,从小我就会游泳。”李乾龙说,“有报纸和电视台联系过我,我觉得这是件小事,不用大老远跑来采访,当时救人是出于本能。”
虽然报道中并未提及他的姓名,但被救者还是辗转找到了李乾龙,当面致谢。李乾龙说,这让他“怪不好意思”。
家境困难,自幼扛起重担
李乾龙见义勇为的事在村里传为佳话,也让奶奶心里多了份担心。“救人好是好,但想想就觉得后怕……”说着,老人几度哽咽。
李乾龙的婶婶段巧新接过话茬:“乾龙11岁那年,他爹骑车子去给他妈买药,出了车祸。”
段巧新说,李乾龙的父亲去世后,家里没了经济来源,李乾龙初一没读完就辍学了。
浇地、施肥、掰玉米、收小麦……在同龄人还在上学的时候,李乾龙就学会了干农活。李乾龙在工地搬过砖,到饭店传过菜……不怕吃苦的他为赚钱给母亲买药,啥活都干过。
“他在偃师打工,两天回来一趟,惦记他妈一个人在家。”奶奶说,虽然李乾龙挣钱不多,但很懂事,常买点心孝敬她。
本报见习记者 李冰 通讯员 温利涛 文/图
|
陈树威在欣赏瓷器 |
陈树威:情迷古瓷收藏
传承传统文化
走进洛阳树威古瓷鉴赏博物馆,如同走进了一座历史沧桑的小城,一件件纹饰精美、造型独特的古瓷器折射出先人的勤劳与智慧。在馆长陈树威眼里,这些瓷器不仅是珍宝,更像是老朋友。
从“全军覆没”到“很少失手”
“这是明代的青花岁寒三友图圆罐,这是清康熙年间的青花携琴访友图香炉……”57岁的陈树威如数家珍。
每天,陈树威都要擦拭这些瓷器,细细品味,有时一坐就是一天。
1989年的一个周末,陈树威到老城八角楼附近闲逛,见一个古玩摊上有几只好看的瓷瓶,像是“老东西”,就买了下来。“这些历史残迹散落在民间,很可惜,能不能收藏起来?”陈树威冒出这样的念头。
此后,他每周都到老城去买瓷器。陈树威托朋友找来专家鉴定,他的藏品“全军覆没”。这没有打消陈树威收藏瓷器的热情,为了对古瓷器有更多了解,他买来专业书籍和图册,利用出差机会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博物馆参观。
一年后,他一眼就能看出瓷器真伪,此后再买,很少失手。
“淘”瓷的难忘记忆
如今,在洛阳树威古瓷鉴赏博物馆,陈列着完整的明清瓷器500多件、瓷器标本2000多件,“这是我20多年收藏的宝贝,来之不易”。
有次在八角楼的古玩摊上,陈树威看见一只精美的茶壶。陈树威看出,这是一件晚清时期的瓷茶壶。卖家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头,他告诉陈树威,这个茶壶是祖传的,不卖。
到了晚上,老头收摊回家,陈树威一路跟到老头家里,磨破嘴皮,对方还是不松口。之后他就隔三差五拎着水果到老头家,对方还是不同意。直到两个月后的中秋节,陈树威再次登门,对方才终于把瓷茶壶转给了他。
愿更多人欣赏文化瑰宝
1997年,陈树威萌生建博物馆的想法。2012年7月,洛阳树威古瓷鉴赏博物馆成立,陈树威既是馆长,又是解说员。
此后,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慕名而来,陈树威结识了许多同道中人。“大家互相交流学习,我喜欢这种氛围。每天看着这些瓷器,赏心悦目。”陈树威说。
为让更多藏友少走弯路,他定期在馆内开展古瓷鉴赏讲座。他还将自己的QQ号对外公布,义务帮外地网友鉴定瓷器。陈树威说:“这些宝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希望更多人来欣赏这些文化瑰宝。”
本报记者 王晓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