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平
“以前融资难,现在是难上加难。”连日来,采访一家家小微企业,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难”。
“着急人”“太难了”“真挺不住了”……企业老板们表露的焦虑与无奈,让人如身临其境;他们对创业的那种坚韧和执着,也令人心生敬意。
用战略眼光审视,作为洛阳经济“底座”,小微企业功在民生,关系未来。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经济转型,无论是爬坡过坎还是晋位争先,小微企业重任在肩。让小微企业“茁壮成长”,既是“洛阳需要”,又是“洛阳必须”!
不破解“融资难”,洛阳经济发展更难!
小微企业:苦练内功
自助才能天助,自为才能有为,自救才能得救。
今年9月初,位于高新区的洛阳泰斯特探伤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供应链融资模式从工商银行成功贷款350万元。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泰斯特公司没有厂房设备可供抵押,以前从银行最多贷过百万元。
这一次,银行“雪中送炭”,是因为对泰斯特“心里有底”——供应链融资是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量身打造的一种贷款产品,只要企业有订单合同,就可把合同作为抵押物进行融资。
企业竞争,永远是优质企业占有优势资源。无论政府、金融机构如何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企业的需要。企业只有苦练内功,努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培育品牌,银行才敢于放贷。
有实力,还要有信誉。在市场法则中,欲建立企业,先建立信誉;欲做强企业,先做好信誉;欲做活企业,先做牢信誉。作为小微企业经营者,一定要重视诚信的市场价值,信守承诺,合法经营,决不越轨、耍小聪明。同时,“多大的锅烙多大的饼”,算好盈利点和还款能力,不要提出超出还款能力的借款数额;一年能还的钱,不要打包票“6个月够了”。
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解决融资难,关键要提高自身素质,强化信用,增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并为外源融资创造更为有利的融资条件。
诚然!借力,首先自己要有内力。
金融机构:创新服务
如果说大中型企业吃的是“整块的肉”,小微企业就只能吃“骨头缝里的肉”。小微企业生存空间狭窄,瞄准的往往是大中企业“指缝中漏出来的一点光”。
扶“弱”济“困”,需要银行创新服务,“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作为民营高科技企业负责人的王明,就尝到了银行创新服务的甜头。
“300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这下可以开足马力生产了。”王明说,他的企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但企业经营成本较高,又缺乏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导致融资屡屡碰壁。今年上半年,企业接到了一份订单,可生产资金缺口有300余万元,眼见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资金问题一直解决不了,这愁坏了王明。
后来,企业向中国银行洛阳分行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在经过实地考察、资料审核等程序后,300万元贷款很快就到达该公司账户上。
质押贷款,只是银行创新服务的一种形式。扶持小微企业,银行需要对工作流程、风险管理进行改造,适应小微企业对信贷资金短、平、快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开展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等多种为小微企业服务的融资业务,建立起适合小微企业需求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小微企业贷款满足率和覆盖率。
同时,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小微企业“无缝续贷”的政策规定,对贷款到期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提前办理续贷手续,避免小微企业因“倒贷”增加资金成本,有效缓解“融资贵”问题。
如此,打破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坚冰”,当大有希望。
职能部门:倾力支持
倾听小微企业的声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政策一箩筐,就是不见钱。
毋庸讳言,扶持小微企业,要摒弃口惠而实不至的“叶公好龙”思维、攀高结贵的“大树理念”、看不起“小数点”的短视行为。
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近年,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小微企业信贷增信基金和还贷周转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出台《洛阳市中小微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暂行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出台《洛阳市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指导意见》,引入第三方评级机构,完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同时,我市正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扶持小微企业的“合力”:
在资金上——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优惠、补贴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在制度上——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促进农村信用联社、村镇银行等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在平台上——开展各种形式的银企对接,着力搭建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和小微企业“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
在监管上——强化对民间借贷的监督与管理,增加小微企业融资合法渠道,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与风险。
在环境上——严厉打击逃、赖、废金融债务行为,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档案,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千条万条,钱到兜就是服务到位。
每一颗星星都应有一片璀璨的夜空。我们盼望着小微企业“资金暖春”的到来,期待早些,早些,更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