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终于到了!车载着我们驶进偃师佃庄朱圪垱村的时候,我和朋友兴奋地摇下车窗,向外张望,做好了下车拍摄的准备。
当我们在导游引领下,走进那片荒芜的农田,终于站在这座历经东汉、曹魏和西晋风霜雨露的古代天文台面前的时候,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哪里像一处历史文化遗址,分明就是一个形象颓败、杂草灌木丛生的圆形土丘!
秋风吹动着土丘边那片枯黄的树林,一种沧桑悲凉感油然而生。
我和朋友相视,彼此的眼里都是掩饰不住的失望——这是灵台吗?这就是那个让我们兴奋了数日,并连着两天讨论过的见证了东汉时期中国在世界天文学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灵台吗?
尽管心里有太多的疑云,但这片土地东面那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上的文字,以及我们找到的几位村民的“证词”,让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不错,这个荒丘,就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观测天象、感知大地脉搏的工作遗址!或许,真实的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理想越丰满,现实越骨感。
端起相机,我们绕着灵台边看边拍摄,渴望发现古代历史文化留痕的蛛丝马迹。然而,这片千年的土丘,早已将所有的辉煌都隐匿在泥土和蒿榛丛莽中,我们只能靠前人的记载和自己的想象,来丰满这片寂寞的荒丘。
相传,这片荒丘,在东汉时期地位很高,门前设有铜铸的天禄和蟾蜍喷水的雕像,内外御道配有洒水车,供清扫用,每当吉日,皇帝便“登灵台以望云物”……
作为东汉时期全国最大的天文台,灵台前后见证了东汉至西晋时期250多年的战争与和平——东汉初年,灵台始建,成为全国最大的天文台;后来,董卓火烧洛阳,灵台荒废;曹魏重建洛阳后,灵台又被重新修筑,继续承担观测天象的职责;西晋建立后,沿袭曹魏旧制,灵台仍是重地;北魏时,汝南王元悦在台基上建了一座砖塔,自此,灵台的功能便再未恢复。
在东汉文化鼎盛的那段历史时期,张衡绝对算得上重磅级的人物。这位东汉太学培养出来的高才生,曾两度出任太史令,主管灵台工作。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这里,在灵台上“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沉默的灵台见证了张衡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指南车、可飞行数里的木鸟……这些发明,哪一个不是我们中国人在世界天文学领域引以为豪的资本?
我的目光,漫过灵台上方的云层,在天空中徐徐穿行,寻觅着张衡率领灵台的工作人员全天候记录和观测气象的身影。白云悠悠,寻不到他们的影子,我却能从流传后世的那些传说当中,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勤奋。尽管斯人已逝,但张衡留给世界的财富,与天地同辉、与日月共恒,也正因为有张衡这样的杰出人士,中国才成为世界上最早有日食、流星雨和地震详细记录的文明国度。
沧海桑田,多少世事已改变,但那颗以张衡的名字命名的1802号小行星仍在运行,月球背面的“张衡环形山”也足以见证世人对一位古代天文学家的敬意和缅怀。纵使岁月的霜雪掩埋了张衡的身影,毁灭了灵台的造型,却掩盖不住那束中国古代文明映亮全世界的光芒……
要走了,当我们转身准备离去的时候,忍不住,我又扭过头来,拍下了灵台独处荒田中的寂寞身影。
此时,夕阳斜照,秋风萧瑟,枯叶纷飞,相机里留下的那二十多张灵台影像,张张都是我对一位著名的古代天文学家的深深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