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养殖场的“牛保姆”,再到拥有2000亩种植基地的农产品公司总经理,6年来,偃师市缑氏镇布村80后小伙郭颖科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用辛勤和汗水谱写致富经。
回乡创业,当起“牛保姆”
近日,在缑氏镇布村的旺民奶牛养殖基地,郭颖科正穿梭在牛舍间挨个视察。
今年28岁的郭颖科,2008年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管理专业。谈及毕业后回乡当起“牛保姆”的原因,他笑呵呵地说:“我跟奶牛有感情!”
布村养奶牛户众多,郭颖科家也不例外,一成不变的传统饲养模式日益落后,牛奶没有销路,有些农民甚至忍痛卖掉奶牛。为此,郭颖科在大学期间就经常上网查询奶牛养殖的出路。后来,他看准了规模经营的路子,学习奶牛托养制度,毕业后就回乡筹办“托牛所”。
“将奶牛集中‘托养’一处,不但可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节省劳动力,还可集中防病防疫。”郭颖科说,为了观察奶牛的习性,他将家搬到牛舍里,还跟专业师傅学会饲养奶牛的全套技术。
随着奶牛的数量从几百头增至上千头,2009年7月,郭颖科开始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为每头奶牛建立了电子档案。
“奶牛一出生我就给它们‘上户口’,它的父母、病史、孕期、产奶量等情况都记录在案。”他指着奶牛耳朵上的号码牌说,“这就是它们的‘身份证’。”
变废为宝,种起苹果树
奶牛养殖形成规模,郭颖科创办了公司,这让刚走出象牙塔的郭颖科尝到了甜头,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随着奶牛数量越来越多,牛舍周围的储粪池就占了20多亩地,常年臭气熏天,乡亲们意见很大。”郭颖科说。
为了化解这一难题,郭颖科四处打听解决办法。他从朋友那里得知牛粪施肥种出的苹果口感甜、个头大,这让郭颖科想到“种养一体化”的好点子。
2009年年底,郭颖科注册成立农产品公司,在养殖基地周围建起了种植基地,开始了苹果规模种植。
郭颖科介绍,为推广休闲农业,每年4月,苹果花开的时节,他举办赏花节;金秋十月,果子成熟时,他举办采摘节。
郭颖科介绍,2012年,养殖基地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奶牛标准化示范场;今年3月,苹果基地被河南省认定为无公害种植基地。
循环利用,惠及乡亲
在广大农村,秸秆禁烧一直是一大难题。然而在布村乃至缑氏镇,秸秆禁烧工作一直效果不错。
“郭颖科的奶牛养殖基地,每年都能转化缑氏镇乃至周边乡镇的大量青绿秸秆。”缑氏镇相关负责人道出原因。
郭颖科介绍,青贮带穗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高,奶牛食用后体质好、抗病力强,可改善产奶品质。为此,他主动上门回收玉米秸秆,使周边20个村的3000多个农户受益,不仅解决当地秸秆焚烧难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为乡亲们减轻负担,这事要做就做好。”郭颖科说,今年他组织了5台青贮玉米收获机、50台固定粉碎机和100多辆运输车参与回收工作。
“以前收麦秸得等俺娃子回来,今年颖科弄了个便民热线,只用打个电话,人家专门开车到家门口收,可方便了。”布村村民张大爷说。
本报见习记者 李冰 通讯员 温利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