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雀金绣《白象图》 |
| 王丽敏在展示作品 |
| 用雀羽铺底、金线绣图的《白象图》细节 |
| 雀金绣《蝉》 |
|
雀金绣,您听说过吗?这一以孔雀羽毛、黄金缕丝为主要线材的珍贵绣品,曾是皇家御用绣品,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由中共中央台办、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主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门落幕,一件雀金绣《白象图》获得中华工艺精品奖银奖。这件作品的制作者,就是“洛阳女儿”王丽敏。
1 雀金绣与洛阳
走进王丽敏的工作室,四壁挂满的雀金绣作品映入眼帘。端庄的佛像、灵秀的白鹿、威严的麒麟……灯光照射,作品中穿梭的缕缕金线熠熠闪光,让人有种金碧辉煌的感觉。
说起雀金绣的起源,其实与洛阳颇有渊源。
雀金绣,顾名思义,其主要线材雀羽线和金缕线取自孔雀羽毛和黄金,再配以多种色线,采用编织、雕塑、缂金等多种刺绣技艺,纯手工巧妙绣制而成。
据记载,雀金绣始于战国。到了隋朝,波斯国献金线锦袍给隋文帝,隋文帝爱不释手,令巧匠仿制了一件,其华丽程度比原物有过之而无不及。随后,隋炀帝迁都洛阳,运用金缕线的丝织技艺开始发扬光大。
到了唐朝,雀金绣更是兴盛一时。在武则天时期,东都洛阳一片胜景,金缕线和羽毛经常用于服饰,而当时皇帝的龙袍开始使用雀金绣。后来,杜甫在《更题》一诗中写道:“群公苍玉佩,天子翠云裘。”其中“翠云裘”就是运用雀金绣的技艺。
明清时期,雀金绣更多地在皇室中被使用。本次在海峡两岸文博会中获奖的雀金绣《白象图》,图中白象背驮花瓶,寓意“太平有象”。该图的原作被乾隆皇帝收藏并题字,如今陈列在故宫博物院,皇室对雀金绣的宠爱可见一斑。
2 雀金绣与传人
与如今许多古老技艺传承人年事已高截然相反,洛阳雀金绣的继承者王丽敏年仅37岁,面容清秀。
据王丽敏家谱记载,她的始祖叫王仁山,元朝中期迁到洛宁,是朝廷负责管理豫西金矿的一名官员。她们家祖辈一直涉足皇家御绣的线材与绣品制作,清朝时开办“仁山堂”,将洛阳的金线刺绣与福建的羽纱工艺相结合,恢复了雀金绣工艺,当时称为洛阳羽纱。
“我从小就跟爷爷奶奶学做一些刺绣。不过,那个时候很穷,没办法使用金线,就只好用特制线代替。”王丽敏说,她从5岁开始学习刺绣,到了中学时期,已经能独立完成很多作品了。第一件雀金绣作品是在上高中时完成的。
此后,王丽敏上大学报考了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也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找工作,而是一直从事雀金绣的研究。
3 雀金绣与创新
正是出于喜爱,王丽敏大学毕业后潜心研究雀金绣,她还走遍大江南北遍寻刺绣高手。
有一次,她在潮州寻访潮绣的高人,希望能学习其精华。突然,她在一个镇子里看到一幅潮绣作品,其中一个关于“纸钉”的制作技法让她颇为好奇。于是,她等待了三四天,终于等到了这一作品的制作者——一位80多岁的老绣娘。由于语言不通,她连说带比画说明来意,老绣娘答应为她制作这种“特殊的纸钉”。
就在寻访高人的过程中,王丽敏结识了全国各地不少精于刺绣的老师傅。如今,她的作品博采众长,需要融合四面八方几十位老师傅的技艺才能完成。
通过不断完善技艺,王丽敏的雀金绣作品开始崭露头角。今年4月,她的作品《蝉》获得中国·洛阳(国际)第二届创意设计大赛暨创意产业科技博览会唯一金奖;今年夏天,《洛阳晚报》组织“重走丝路 洛阳启程”大型文化采风活动,她的《富贵神鹿图》作为国礼赠送沿途各国……
如今,王丽敏最大的愿望是将这项古老的技艺——洛阳雀金绣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郝洋 郭宁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