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 奋力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
契合洛阳实际 模式已具雏形
沟域经济发展正当其时

在孟津县送庄镇白鹿村桃花节上,争芳斗艳的桃花吸引游客观赏(资料图片)
记者 梅占国 摄

编者按

“沟域经济”是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于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对于转变山区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省委常委、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山地农业、沟域经济,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洛阳“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形地貌,为发展沟域经济提供了良好自然基础。如今,各地经过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批沟域经济的典型案例和模式雏形。

本报今起开设《沟域经济的洛阳实践》专栏,聚焦各地沟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基本经验。敬请关注。

入冬,与骤凉的天气相悖,山区红叶观赏游火热起来。在伏牛山区,漫山遍野层林尽染,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客人,也鼓起了山区群众的口袋。在嵩县、新安、汝阳等地山区,情形也大致相仿,人们相中了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空气。

来到洛宁县上戈镇,沟沟岔岔的苹果完成采收。满怀丰收喜悦的果农们,已经开始修枝作业,为来年丰产忙碌着。就在几天前,上戈苹果的直营店开到郑州街头。而在我市市区的牡丹花都特产专卖店,山区的小米、玉米糁、红薯粉条等特色农产品,一直都是畅销的旅游商品。

有了生态旅游,有了特色产业,曾经冷冷清清、一穷二白的山梁、沟岔,如今蕴含着发展生机和致富希望。目前,在洛阳广袤山区,沟域经济的探索和勃兴,正在开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天地。

契合洛阳实际

沟域经济是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统一打造,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实现富裕山区农民、加快城乡统筹、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洛阳地貌呈现“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基本特征,山区和丘陵面积约占市域总面积的86.2%,境内大小沟岔数十万条,长度1公里以上的沟约1.6万条。长期以来,山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走的是一条简单的“靠山吃山”的路子。有的地方无序开采资源,虽说发展了经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

今年,我市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将南部山区确定为“生态涵养区”,着力发挥绿色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供给功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份来自市委农工委的调研报告显示:全市具备开发条件或可合并开发的沟域435处,涉及全市所有县(市)区,涵盖60%的乡镇。目前,144处沟域已基本完成开发,剩余的均处于正在规划或尚未开发状态,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完全符合山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市委农工委农村经济处负责人江辉说,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环境整治、生态提升、易地搬迁、设施完善、特色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将成为山区实现绿色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围之路。

模式已具雏形

“尽管沟域经济作为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提出不久,但各地立足脱贫攻坚,围绕盘活山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建设新农村的脚步早已迈出。”市农业局局长归宝辰表示。目前,在各地探索发展沟域经济的实践中,已涌现一批典型案例,发展模式已具雏形。

——特色产业主导型。在沟域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并将产业融合、延伸,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比如,洛阳樱桃沟串联新安、西工两地,沟内种植樱桃达4万亩;孟津县会盟镇利用荒山荒沟发展梨产业,每年“梨花节”“采摘节”“梨王评选”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自然风光旅游型。依托良好的山水生态,科学规划、整体包装,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比如,洛宁县罗岭乡凭借独特的田园风光和生态优势,打造摄影写生基地,声名鹊起。嵩县白河镇重点打造千年银杏景观,秋冬时节,游客纷至沓来。

——龙头景区带动型。依托有名气、有规模的自然或人文景区,对周边村庄或者农户旅游发展形成带动。比如,嵩县车村镇以白云山、木札岭景区为依托,对景区周边村庄、道路等进行全面改造,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栾川县重渡村更是依托重渡沟景区开发,实现了从穷山恶水到“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的转变。

——民俗文化融合型。对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农耕文化、传统民居等,进行深度挖掘提升,发展休闲体验旅游产业。比较典型的是汝阳县大虎岭户外基地,为废弃村落赋予全新文化创意,并利用丘陵山区地貌,打造户外运动基地,广受好评。

此外,不少地方还通过发展生态循环种养业、红色旅游、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等方式,充分释放山区生态、红色文化、劳动力等优势。

“从产业形态来看,传统的山区经济,要么是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要么是依靠资源开采谋求发展的粗放经济。新兴的沟域经济强调融合与开放,通过发展休闲旅游、特色农业、农耕文化等业态,与外部市场互动,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归宝辰说。

还需突围升级

沟域经济为山区农村农业发展打开了一扇窗。透过各地的亮点,我们不难窥探沟域经济蕴含的广阔空间。然而,应该看到,目前我市沟域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山区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开发,资源优势还没能有效转化成经济和发展优势。

那么,今后如何发展?

“沟域经济的生命,在于走特色发展之路。”市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说,如果沟沟坎坎都是大同小异的山水林田、模式单一的旅游业态,时间不久,人们就会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疲劳,产业发展将难以持久。因此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一沟一策的理念,根据沟域区位、资源、产业基础,探索培育个性化、唯一性产业,有吸引消费者的看点,有面向市场的卖点,切忌千篇一律、生搬硬套,防止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同时,良好的自然生态是沟域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未来,沟域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山区生态承载能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修复、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环境改善与山区产业发展的同步推进。

“沟域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在共享、在民生。”市政协农业委员会主任智万一表示,共享发展,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沟域经济发展事关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方式,调动各方面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加强政策和资源整合,科学规划、改革创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沟域经济品牌,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山区群众。 本报记者 白云飞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