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洛阳·深读·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12月8日 星期
唐代,洛阳杂技进入鼎盛时期,表演种类十分丰富,教坊作用凸显——
东都洛阳的杂技盛宴
本报记者 苏楠 文/图
唐朝彩绘驯马陶俑

唐代洛阳杂技,承接汉、魏晋、隋等朝代杂技基础,并不断发扬光大。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每年元宵节前后都要举行大酺(pú),即大宴群臣并举行杂技演出;唐玄宗时在洛阳明义坊设两个教坊,培养杂技人才,舞马等杂技成为宫廷不可或缺的享乐活动,诸多因素共同推动洛阳杂技进入鼎盛时期。

1 杂技繁盛,蔚为大观

我市历史学者郑贞富表示,唐朝皇室、贵族喜看杂技演出,唐朝诸帝重视乐舞的社会作用,歌舞杂技也在此时达到全盛。

武则天喜看杂技演出。这位女皇迁都洛阳,凿龙门,游嵩山,在每年元宵节前后都要举行大酺,即大宴群臣并举行杂技演出。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正月二十一日,她在洛阳城南大宴群臣,并请他们观看歌舞杂技。

唐玄宗不仅爱看杂技,还参与杂技创作与表演。他喜欢斗鸡戏,曾选五百人,专门训练高冠昂尾的雄鸡上千只。

唐玄宗时,斗鸡、舞马等杂技成为宫廷不可或缺的享乐活动。唐代诗人王建的《春日五门西望》说:“黄帕盖鞍呈了马,红罗系项斗回鸡……唯有教坊南草绿,古苔阴地冷凄凄。”描写了唐玄宗时杂技演出的盛况。

统治者的重视带来杂技的蓬勃发展。唐代杂技种类繁多,如傀儡戏、参军戏、旋盘、掷枪、蹴瓶、飞弹、拗腰、踏球、吞刀、吐火、藏狭、山车、旱船、寻橦、走索、丸剑、跳丸、角抵、戏马、斗鸡、舞剑、击鞠、戴竿、蹋鞠、相扑……人间百艺,应有尽有。

2 教坊:国家投入,培养杂技人才

唐代,教坊的发展为杂技繁荣提供了沃土。唐朝教坊,主要负责俗乐百戏,即歌舞、俳优和杂技的教习、排练和演出,用于宴飨、节庆等场合。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为了满足贵族对乐舞、杂技等的需求,对教坊机构进行“整改”,将教坊机构管理权由太常寺改为宫廷,直接听命于皇帝。唐崔令钦《教坊记》提到:“东京两教坊俱在明义坊。而右在南,左在北也。”

郑贞富说,唐玄宗李隆基生于洛阳。他即位后,在洛阳住了11年,在洛阳明义坊设左右两个教坊,由宫廷派中宫(宦官)为教坊使,管理教坊的事务,培养杂技人才。此举系统地组建起杂技教习表演“国家队”,为唐朝洛阳杂技的繁荣提供了人才保障,国家的投入也解除了杂技表演人才的后顾之忧。

唐玄宗时,教坊中杂技名目繁多,诸如山车、旱船、寻橦、走索、丸剑、角抵、滑稽戏、参军戏等。由于时代变迁,唐朝中后期,教坊艺人开始逐步融入社会和民间市场,推动杂技不断发展。

3 大酺:杂技

集中展示的舞台

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在每年元宵节前后都要举行大酺,唐玄宗延续了这一传统,常在洛阳城南举行大酺,表演的杂技中,较为精彩的节目有爬竿、马戏等。

当时有王大娘者,善于舞长竿,当时观看杂技的刘晏说:“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表演爬竿的主要是女子,“身轻足捷胜男子,绕竿四面争先缘。习多倚附欹竿滑,上下蹁跹皆著袜。翻身垂颈欲落地,却住把腰初似歇”。王建的《寻橦歌》对表演作了生动的描述,提到爬竿并非普通的百戏,不是人人都能学的。一位装束别致的女子,身轻如燕,缘竿而上,在竿上蹁跹起舞。忽然一个翻身,头朝下顺竿而下,将落地时突然停下来,虽然竿很高,但这个女子从容不迫,表演了许多高难度动作。

马戏是杂技门类之一,原指人骑在马上表演,后为各种驯兽、驯禽表演的统称,隋唐时的洛阳,吸引着众多经丝绸之路而来的胡人经商、表演杂技,其中就有粟特(主要活动范围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马戏团。

唐玄宗在洛阳勤政楼举行大酺,来到洛阳的粟特马戏团表演了引马、立马、骗马、跳马、倒立、拖马、镫里藏身、赶马等,其中最绝的是“透剑门伎”,就是马越刀山:地上倒插刀剑,间隔分成几级,犹如房椽,寒光闪闪,使人望而却步,表演者骑马跳过,人马无伤。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