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版:首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7年7月17日 星期

回应人民呼声的重要举动
—— 四论“四河同治、三渠联动”

洛 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着对“水更绿”的恒久期盼。

在日前召开的全市“四河同治、三渠联动”动员部署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亚强调,人民群众的诉求,就是党委、政府工作的着力点,要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盼,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我们要办的事情,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不言而喻,实施“四河同治、三渠联动”,正是回应人民群众呼声的重要举动!

从“是时春向深,两岸草如积”,到“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唐代诗人描述伊河和洛河的这些诗句,给人们勾勒出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绿草丰茂的宜人图景。洛阳向来有“北方水城”之称,伊、洛、瀍、涧四条河流市域内总长度546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辐射40%的主城区面积,惠及70%的市区人口,中州渠、大明渠和铁路防洪渠更是在市区蜿蜒而过。大自然给予洛阳的“水”馈赠,曾令多少外地人羡慕;能在这样的城市诗意栖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期盼。

令人遗憾的是,在许多洛阳人的记忆中,小时候可以到家门口的河里摸鱼捉虾,长大后大河变成了小溪,再后来连小溪也不见了。充沛丰盈少了,干涸断流多了;清澈如许少了,污泥浊水多了,这是何其令人痛心的事情。尤其是走过“求温饱”的昨天,走进“盼环保”的今天,水质不好、垃圾入河、绿线中断、岸路不通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

全面小康,黑臭水体遍布不是真正的小康;全民共享,共享的也绝不应是污泥浊水。面对水源的逐渐减少、水质不容乐观的现状,老百姓期待重拳治理的呼声日渐高涨;喝到放心的水、“亲”到清澈的水、赏到美丽的水景,是洛阳城乡人民共同的期盼。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从一再强调“做决策要与群众期盼合拍”,到坚持“开门办规划”、最大限度公开征集市民对实施“四河同治、三渠联动”方案的意见,再到以治水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统筹推进水、城、山、田、园、林、路等综合治理和提升,把“四河三渠”滨水区域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功能区,提升沿线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其着眼点和着力点正是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盼。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治水哲学”中,治水与民生福祉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上古时代,洪水泛滥,多少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留下了流传至今的佳话。战国时期,李冰修建都江堰受到了百姓拥护,使百姓免遭水患的侵袭,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北宋时期,苏轼为了解决水患,疏浚西湖,在西湖修筑苏堤,至今为人乐道。在国人的共同认知中,治水背后竖起的其实就是仁政、善政之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到“希望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特别是中央先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以及10天前刚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无不在回应人民群众对于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保障水安全等问题的关切。 (下转02版)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