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洛 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

求精求新颂匠心


“匠心”是什么?“匠心”就是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专注品质、精益求精、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不懈追求,是最值得传承的职业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不论我们从事任何职业,“匠心”都是一种闪耀着高贵光芒的情怀。

——编者

匠心闪耀河洛大地

□段延青

筑城、制陶、炼铜、冶铁、织锦、雕刻……每一种文明的背后都有高明的工匠。

于是,那些灿若云锦、滑若凝脂的丝绸锦缎,精致细腻、色泽饱满的瓷器,自中国的西汉开始,从陆路到海上,源源不断地运送至欧洲罗马宫廷,引起那些王公贵族们对东方风物的艳羡与向往。

一个城市,一架桥梁,一座建筑,一件宝器,一方石窟,一项水利工程……无不蕴含着劳动创造者的匠心与智慧。

洛水汤汤,十三朝古都洛阳,从来不乏能工巧匠。自周公营建洛邑,到东汉张衡在洛阳发明世界最早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预测地震的地动仪,三国时期的马钧在洛阳制成指南车,北魏工匠们在伊河两岸的雕凿声中创造了栩栩如生的石窟艺术宝库、隋朝建筑师宇文恺营建了气势恢宏的东都洛阳城……华夏民族5000年,洛阳都城1500年,大名鼎鼎抑或默默无闻的那些工匠,用他们的智慧与技能为洛阳留下了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使这座东方圣城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工匠精神也早已融入古都的文化血脉。

凝神的眼眸、灵巧的双手、专注的神态、娴熟的技术……如今走进洛阳的工业区,你仍然会听到一个个能工巧匠的名字:巧取核电站设备断螺栓的刘向前,为导弹装上“眼睛”的鲁宏勋、赵晓明师徒,“大国重器”掌舵人谭志强,立方体加工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直径以内的王保辉,在英国伦敦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摘得焊接项目银牌的青年焊工裴先锋……他们执着追求,精益求精,在岗位上付出着心血与技能。走近他们,你会感受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蓬勃激荡,感受到这座城市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在激情偾张。

大工匠,哪个不是经年累月百炼成钢?18年调好“两桶水”的杜俊超,25年和导弹亲密接触的赵晓明,数十年琢磨重器制造的谭志强……这些工匠学历不等,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默默坚守。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淡泊名利,方练就了非凡的功力。

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他们专注,心无旁骛,从不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有恒,坚守初心,从不轻言放弃;他们严谨,摈弃粗糙浮躁,力戒粗枝大叶,力求精雕细琢,不求“过得去”力求“过得硬”;他们坚韧,多少次摸索试验,愈挫弥坚,最终寻得光明的通道;他们淡泊,不羡慕鲜花与掌声,只求练就绝世技能,报效国家。

有了河洛工匠精神的引领,“洛阳制造”打响中国,走向世界。出自中国一拖的农耕机器行驶在欧美、东南亚等地的田野上;中信重工的矿山机械在高山深谷大显身手;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和洛阳轴研科技公司打造出航天专用轴承,使中国的宇宙飞船在太空翱翔;黎明化工研究院生产的火箭推进剂,使“天宫”“嫦娥”的飞天之路绮丽迷人。

助力“中国制造2025”,古都又吹响了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号角,承载起新的光荣与使命。继承着千年文化血脉,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洛阳蔚然成风,工匠精神将如星河闪耀辉照河洛大地。

唯有精神长流传

□庄学

青铜器,是3000多年前工匠们的作品。橘色的灯光柔和地打在这些珍品上,似梦似幻而又具有通透感。它们形制各异,器具表面的纹路和线条,甚至一些花鸟、人物,如同高天流云,使人击节赞叹。

凝望这些精美的青铜器,让人不由得想知道,使它们散发出熠熠光辉的工匠们是何样的人,他们有着何样的大脑和何样巧夺天工的手,是如何椎心泣血地制作而留下这些瑰宝的。恍惚中,一个个如明星样的人物出现在眼前:鲁班、欧治子、莫邪、张衡、庖丁、黄道婆……还有那些数不清道不完的三百六十行中的“状元”们。

膴膴周原,堇荼如饴。其实,何止周原,根植于中华这块土地上的文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在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中就发现了铸铜作坊,西周时期洛阳北窑的铸铜作坊面积达10万平方米,也是优秀工匠们麇集的地方。他们是中华民族肌体上一根根骨骼和柔韧的脊梁,在历史的天空中,流化成为“唯实笃行、精益求精”几个大字。

铸造青铜器,首先制模,在模上雕刻出清晰精美的花纹和复杂的线条甚至还有人物花卉;其次是翻制泥范泥芯,阴干烘焙;再次组装、固定与浇灌……最后是加工、修正、磨去毛刺。每一个工艺环节都需要极高的手艺与用心,一环废而全盘皆废。黏土与砂是需要配比的,工匠们经过了多少次多少年的试验烧制,才达到了理想的程度?我想其中的艰辛、磨难与反复,是我们这些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对于那些形制、图文复杂的器具,工匠们早在3000多年前,就发明了“分铸法”,即二次铸造,将那些诸如把手、提梁一类小的构件事先铸好,然后将它们嵌在待浇铸的器物主体的范内……如果说,青铜器制作的技艺是工匠们的筋骨的话,那么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则是工匠们的风骨。

多少帝王将相转眼成空,唯有默言的青铜器们为古代工匠以及他们所践行的精神,扬起了凝重且骄傲的旗帜。穿越历史的通道,“奇技淫巧”渐进到了现代科技,但是蕴涵其中的“工匠精神”则永恒不变。一个精心铺好地砖的工人与研制卫星上天的科学家,同样因为“精神”,而为人们所尊敬。传承的中国工匠们不仅仅是手工业者,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朝圣般虔诚的心。

如今,远大前景已擘画。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应该是具有创造创新能力的大国工匠精神。历史可以回顾,科技可以发展与更新,唯有精神长流传。

如切如磋话匠心

□张小丽

工匠,曾是一个与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职业,木匠、铁匠、石匠、泥瓦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图景定下底色。

《诗经·卫风·淇奥》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那时候就已出现了工匠精神。古今中外,工匠精神一直是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木匠鲁班,因为手被带刺的叶子割破,而潜心研究其原理,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一直秉承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传统美德,才得以在艺术水平上独占鳌头,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坚守初心、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内核。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一名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

在航天领域,一点小小的瑕疵就可能导致一场大灾难。“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有数百根管壁厚度仅0.33毫米的空心管线,需要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正是有了高凤林等幕后英雄“如切如磋”的工匠精神,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才成就了我国航天科技大步迈进的伟业。

于平淡之处见神奇,是匠人之匠心独运、别出心裁的写照。文友布衣,为了写好一篇文章,实地考察、访问,反复学习名家文章,成文后又字斟句酌,揣摩语言、用词、布局,一丝不苟。我劝他,不就是一篇小文吗?何必如此认真!他的话让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文章千古事,无论大小,要力求尽善尽美,这是对读者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十年磨一剑”,是匠人的日常工作状态。我的母亲,一位普通的山村女教师,一生执着从教,19岁走上工作岗位,扎根山村教育,即使后来全家搬迁至县城,她依然选择留在乡村。母亲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离不开他们,把他们教好了,我心里才踏实。多少次,母亲为了让学生掌握好一种计算方法,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纠错,直到准确无误;多少次,她披衣坐在灯下认真备课,反复琢磨教法;多少次,她用宽广的胸怀感化了一颗颗冥顽的心。如今每逢元旦,贺年卡像雪片一样从四面八方飞来,那是母亲最幸福的时刻,她用粗糙的双手摩挲着那些制作精美的卡片,眉眼里全是幸福。

如今,工匠精神在古老而年轻的中华大地上重新勃发,必将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无论什么行业,无论何种职位,工匠精神永远是事业成功的最大法宝!

“心心在一”是精髓

□娄丽萍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为称赞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对工艺品质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每一道工艺,小到一支钢笔、大到一架飞机,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

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是向内收敛的,他们隔绝外界纷扰,凭借执着与专注从平凡中脱颖而出。他们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

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还在大连上大学时,学校请来一位在某大型国企工作的女劳模与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座谈,这位劳模讲的一件事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她所在的企业从德国引进了一套高精尖设备,价格昂贵,新设备在安装调试时,无法正常运行,连外国专家也始终查找不出问题所在。作为新设备操作工的她,在整套设备安装过程中,一直在旁边默默地观察和学习。就在人们束手无策时,她注意到有一个光学部件的表面看起来脏兮兮的,出于女性的细致,她掏出自己的手帕轻轻地将这个部件擦拭干净,而恰恰是这一细微的举动,让这套进口设备正常运转了起来。劳模说得似乎很轻巧,然而这一看似偶然举动的背后,恰恰彰显着工匠精神的伟大。

在天津大学读研究生时,我的导师曾对我说:“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不在于他做过多少事,而在于他能否把一件事做好、做精。”他给我列举了许多他带过的硕士生、博士生的例子,有的学生看似很勤奋,却只是在泛泛地浏览,讲起理论来滔滔不绝、天马行空,很有学问的样子,但真做起事来,沉淀不下去,浅尝辄止。而有一名从事汽车传感器研究的博士生,却让教授刮目相看,他始终专注于这种传感器的研究,尝试了各种材料,不断地改进工艺,设计、试验,失败了,再设计、再试验,反反复复,经过多年的尝试,最终成功研究出了性能优异的汽车传感器。

细数身边人的这些点点滴滴,什么是工匠精神,不言而喻。我想用纪晓岚的一句话来总结:“心心在一艺,其艺必精;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这种“心心在一”里所凝结的专注、细致、执着、精进和热爱,不就是我们所探讨的工匠精神的精髓吗!可以说在我们身边从来都不缺乏拥有工匠精神的人们,他们的执着和追求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然而,怎样让工匠精神汇聚成民族大众的时代精神,在新时代里发扬光大,代代相传,需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去践行,去弘扬。

我的父亲是席匠

□李易农

回老家,看到父亲正坐在屋檐下整理一些芦苇。这些几近干枯的芦苇一直存放在父亲居住的老屋棚上,母亲嗔怪说:“你爹呀!他又想编苇席呢!”

父亲的心思我是知道的,编织苇席的手艺和记忆,就像一棵树一样深深地在他的生命土壤里扎了根。在我孩提时代,我们全家有七口人,长年卧病在床的奶奶,五个都未长大成人的娃娃……家庭的重担全落在了父亲一个人肩上,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不善言辞、为人实在的父亲就学会了编织苇席的手艺。

那时的农村,苇席是居家过日子不可缺少的物品,晾晒谷物、盛放粮食,就连谁家新做了木板床,也需要苇席来铺床底。父亲为人厚道,编织席子极其认真细致,编出的苇席精细、美观、耐用,成了当地有名的席匠。

说起编织苇席,其中的苦累,也只有席匠和席匠的家人能够体会。那时,父亲为了多编织席子拿到街上去卖,总是起五更搭黄昏地忙碌。每到夜幕降临时,我们全家人都会围坐在院子里干活:剥苇叶。芦苇长约四五米,每根上大约有二三十片紧紧包在苇秆上的苇叶,要想顺利地剥下它,实在是不容易。

得左手执秆,右手满把紧握苇叶,然后左右转动手腕,让叶子从苇秆上脱离。剥得光溜溜的苇秆,则被父亲一根根破开变成苇篾儿。那时,我总能隔着窗子,听见院子里刷刷刷的声音,清脆动听。苇秆破好,就要拿到麦场上,用石磙碾压,直到苇篾儿变得柔软、光滑、平整。

苇篾儿收拾好,就该编苇席了。编织苇席对父亲来说可是一种“酷刑”。父亲从来不敢吃饱饭,吃饱了蹲不到地上,再加上父亲“恨活儿”,这一蹲就是半天,当他从地上站起来时,常常晕头转向难以站稳。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三九寒冬,父亲从未停止过。冬天,父亲双手布满了冻疮,再加上被苇篾儿划的伤,竟没有一处好皮肤。这些伤,长时间不能痊愈,到来年春天才会慢慢好起来。

父亲虽然手快,效率却不高,其原因是他对苇席质量要求严格——细密、瓷实。后来,大哥二哥都成了父亲的好帮手,但父亲从来不让他们单独外出给人家编苇席:一来担心他们不够认真,编织粗糙,浪费了主家的工钱和芦苇;二来是怕有损匠人的声誉。我亲耳听到父亲对哥哥们说:孩子,不论干什么都要讲一个德字,没有德,就不能做手艺人……

时光过去了数十年,很多乡人说起父亲,仍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看着屋檐下父亲的身影,我不禁肃然起敬:人虽老,匠心在……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