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生 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3月13日 星期

01 牡丹之花象征富贵(一)


作者:李有刚 李文俊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内容简介:该书写的是人文意义上的牡丹,与牡丹的种植栽培技艺无涉。该书融汇了牡丹史籍中的牡丹经典及背后的传奇两部分内容,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牡丹文化,从而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和喜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这是人们的共识。

牡丹文化自牡丹进入《诗经》始,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秦汉时牡丹以药用价值载入《神农本草经》,从而进入了药物学领域。东晋顾恺之和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又进入了艺术领域。隋炀帝开西苑种植牡丹,牡丹开始成为园艺学关注的对象。

唐代,牡丹诗词大量涌现,牡丹文学初现辉煌。宋代,不仅诗词继续涌现,以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为代表的牡丹专著相继问世,牡丹进入了研究领域。

牡丹戏曲、小说始于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是牡丹戏曲的代表作。牡丹小说比较有名的如明冯梦龙的《灌园叟晚逢仙女》、清蒲松龄的《葛巾》《香玉》。流传于民间的牡丹故事和神话则比比皆是。

此外,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服饰、织绣、工艺美术等领域,牡丹文化也被广泛应用。牡丹文化历史的悠久、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魅力的独特,是任何其他花卉文化都无法媲美的。

从唐初开始,牡丹的美丽逐渐被人们赏识进而痴迷,诗词歌赋不绝如缕,赞美辞章连篇累牍。世界上的花儿千差万别,其美丽各有不同,牡丹的美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比众花又高在哪里?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诗中首先使用了“国色”这个词:“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很快,诗人李正封在《赏牡丹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中,不仅运用了“国色”,同时还运用了“天香”一词,他们是说,牡丹具有超乎百花、绝无仅有的国色之美和宛若来自天国的芬芳。从此,“国色天香”成为牡丹的专用词。

后来,诗人皮日休就在《牡丹》诗中又说:“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绝,独立人间第一香。”毫无疑问,“国色天香”“百花之王”八个字凝聚了唐人对牡丹的认识,也奠定了牡丹在中国花卉文化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