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洛阳·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4月25日 星期

志愿服务,让他们“人生出彩”
——记洛阳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

“这是一枚2.4米长的纳玛象牙化石,是在1959年修建中州渠的时候发现的……”昨日,45岁的讲解志愿者孙盛早早就迎来了到洛阳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自2014年成为志愿者之后,为游客讲述洛阳历史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每年的牡丹文化节,是洛阳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的讲解志愿者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志愿服务让他们付出很多,但他们觉得收获更多……

牵手历史,收获责任与骄傲

“为他人服务的同时,我也收获了骄傲与感动。”孙盛说,成为志愿者后,他养成了每到一地必去当地博物馆“刷馆”的习惯。

去年9月在贵阳旅游时,他来到贵州省博物馆参观。当天正好举行博物馆新馆的开馆仪式,仪式结束后博物馆才对游客开放。在馆外等候时,他与一名工作人员攀谈起来,介绍了自己在洛阳博物馆志愿服务的经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名工作人员深受感动,开馆仪式结束后,立刻将他带到馆内参观,让他成为新博物馆的第一位游客。

志愿者刘慧敏的老家在沈阳,家人和朋友却说,她比洛阳人还了解洛阳。前几天,刘慧敏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两名沈阳老乡。一路上,她热情地为老乡介绍洛阳的历史。路过洛河时,她说:“看,这就是古代的隋唐大运河。”一旁的乘客“纠正”道:“这是洛河。”刘慧敏不紧不慢地说:“对,这是洛河,但现在的洛河河道位置与当时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位置是基本一致的。”旁边的人恍然大悟。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她说,自从成为志愿者,就把“让别人了解洛阳,爱上洛阳”当成了一种责任,对此,她感到十分骄傲。

洒下汗水,收获成长与喜悦

志愿者们的自豪感,除了来自服务他人的满足,还有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喜悦。

“我们志愿者之间有好几个微信群,大家平时在里面聊天,没有家长里短或者明星八卦,聊的全是洛阳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刘慧敏说。

为啥?除了志愿者们对这方面知识的热爱,博物馆的严格考核也是另一个原因。

洛阳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白雪说,志愿者在报名、面试后,需要接受普通话与语言表达、洛阳历史、讲解中的实用礼仪等相关专业课程培训,之后必须在3个月内通过展厅负责人、志愿者专业委员会、馆方的三次严格考核,全部通过后,才能正式上岗。每年年底,博物馆还会根据规定,“清除”全年服务时间少于100小时的志愿者。

“自2012年成立至今,我们进行了6次大规模招募,每次都有超过300人报名,志愿者团队一直维持在150人左右。”白雪说。

志愿者孙颂说,大家平时除了互相探讨历史知识,还会自发组织到二里头遗址、汉光武帝陵等历史遗迹参观,了解厚重的河洛文化,以便更好地向游客讲解河洛故事。

“只要开了口,就代表着洛阳博物馆、代表着洛阳,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孙颂说,在博物馆服务的时光,大家洒下汗水,收获成长与喜悦。

甘于奉献,收获赞许与幸福

洛阳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不仅将知识和欢笑带给了游客,也用志愿者精神感动了身边的人。去年刚加入的新成员贾利及她的一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成为志愿者,纯属意外。”贾利笑着说,她的丈夫韩武军痴迷于历史,去年博物馆招收志愿者,韩武军拉上贾利一起报了名。丈夫的普通话没有过关,贾利却通过了考核。

“我对历史不太了解,考核前有什么问题都是问我老公。现在在家,全家人最常讨论的就是我的志愿者服务经历。”她说。

贾利的女儿在山东上大学,在母亲的感染下,她在当地也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今年春节,洛阳博物馆的志愿者们举办联欢晚会,女儿提前5天请假回家,帮贾利编排了葫芦丝配舞蹈的节目。“女儿常跟我说,妈妈,当志愿者真的是很棒的经历。”贾利说。

这些年,志愿者们除了在博物馆讲解,还开展流动博物馆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系列活动。2016年9月,洛阳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获得了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授予的“牵手历史——第八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团队)”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张宁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