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专 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5月31日 星期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
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武铁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两对重要的概念范畴。在前一个范畴中,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形象地说,前者体现了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后者体现了人们协调社会的方式。在后一个范畴中,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显然,经济基础在内容上是由全部的生产关系构成的,而上层建筑就是以种种制度、组织、设施等具体措施来展现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方式。

在这两对范畴中,生产力起到了根本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任何国家或者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其背后的根本推动力就在于中国的生产力保持了不间断的持续发展。

生产力保持不间断的持续发展的状态,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这段表述深刻揭示了如何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使彼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最终实现生产力不间断的持续发展。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再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是对这两对范畴间关系次序的客观认识,但是我们若要以发展生产力为行动的目标,就必须反过来看待这种次序关系,即做好顶层设计,从上层建筑入手,以高屋建瓴的前瞻性来层层实现对于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力的反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旧中国长期存在的经济停滞、经济效益下降、国际经济地位趋于衰落等局面,使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迈上了持续稳步或高速增长的台阶。尤其是在4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我们坚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局面才发生了根本好转,才拥有了世界第二的经济发展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今年是“5·12”汶川地震十周年。汶川的重建更加具体地体现了上层建筑的顶层设计对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产生的积极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按照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重建,通过十年的时间地区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13.2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7.57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5.3%。这既与当地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分不开,也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性分不开,党和政府利用这种特性在政策、组织、设施等方面为灾区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从而在根本上恢复且发展了当地的生产力,这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思想的合理运用和生动体现。

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学习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就要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断地、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地、自觉地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不断地、自觉地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阔步前进。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