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专 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6月6日 星期

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不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

洛阳理工学院党办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洪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的:“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新发展。它彰显了新时代社会建设的科学本质,揭示了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指明了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实现条件与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的价值取向,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本要义在于把实现人民的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引领今后中国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思想,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讲的、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阶段性特征的、人民群众“八个方面的更期盼”,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具体构成和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已经证明,人民既是这个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又是这个美好生活的享有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这个美好生活能够实现的关键,是人民谋求并实现美好生活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三者作为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回答了新时代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是为什么人、由谁领导、走什么路的问题。

美好生活是每个人能够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活状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生活状态既有充满诗意的畅想,又有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真实生活状态的科学揭示,那就是每个人都能够摆脱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与束缚,获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美好生活与共产主义美好生活具有一致的价值诉求。对个人而言,新时代美好生活就是要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创造一切内在和外在条件,最终使每个人尽可能处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坚持和传承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刘振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旨在促进历史的整体发展与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思想体系,其内涵在空间上是指突破了彼此隔绝的民族地域界限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世界整体,在时间上指人类摆脱了野蛮和蒙昧时代走向文明和自由时代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揭示的基本内容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世界历史本质上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导致“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只有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分工和交往的扩大,打破了民族之间的封闭状态和分工的基础上,人类历史才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导致的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结果。第二,资产阶级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之后,资产阶级以大工业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又依靠他们发明的轮船、火车等便利的交通工具,到处建立联系,“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通过发展大工业和开拓世界市场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第三,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是走向共产主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其发展趋势是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共产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而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的过程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性的普遍交往,还促使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这就为共产主义积累了必要条件,世界历史最终要迈向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科学性已经被历史证明,并将继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证明,同样也必将对我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加美好世界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第一,立足新时代,发展生产力,实现“强起来”的飞跃。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的世界历史也不例外。马克思这一思想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新时代机遇,在中华民族经历了 “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 “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融入和推进世界历史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开创世界历史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资本主义虽然开创了世界历史,伴随着资本主义先进性的消失和社会主义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社会主义将极大地推进世界历史的进程。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坚定理想信念,共建美好世界。资本主义所开创的世界历史只具有过渡的性质,世界历史决不会终结于资本主义,最终要走向共产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进共产主义事业,推动世界历史进入新时代,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一定可以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让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为建设更加美好世界增光添彩!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

中共洛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吕新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因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勇担中华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方面,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共产党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这些观点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中国化,并以此为指导,加强政治建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语境、路径、特点,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因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关系到党执政事业的兴衰,关系到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的革命、建设、改革成果的得失,关系到“两个百年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新的业绩。具体应落实五项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和统领党的建设。全党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并且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

第二,坚持以党的思想路线引领党的建设。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中国化的活的灵魂。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联系党的建设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的中国化。

第三,坚持以党的群众路线支撑党的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思想的根本要求。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四,坚持以党内民主加强党的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的活力与生机。而党内民主的保障是民主集中制,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党内民主,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就当前而言,实行正确的集中,就是要在全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就是要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就是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五,坚持以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精神提升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因此,要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于管党治党全过程和各方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学习和实践好,才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中共洛阳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教研部讲师 张宝利

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向马克思学习,不断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并从九个方面指明了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原始文明时期,人们崇拜和敬畏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们顺应和利用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征服、利用和改造自然。如今,人类正处于后工业文明时代,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历程:从人与自然原始的和谐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到今天人们再次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否定前一阶段从而形成新的发展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思想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离开自然人类将难以生存。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指出人在自然面前并不是被动的存在物,而是可以通过劳动认识和改造自然。

同时,马克思又指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因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否则,如果人类的实践活动违背生态平衡的自然界发展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恩格斯曾提出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所以,人在发挥对自然的能动性时应该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三、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当今世界,生态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待,创造性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并把这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且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推动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是人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认可的关键,因此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走既要经济发展又注重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绿色发展绘就美丽中国的时代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