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9月14日 星期

洛水穿宫处处流
□霍华民 文/图
上阳宫文化园一角

一条河流的历史,就是依傍在她两岸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史籍。洛河,就是这样一条出彩的河,她近千里的清流,承载了生动而厚重的中原文化史实,也佐证了悠久而璀璨的中原文明的发展,更带给我们回拜史迹的回肠荡气。当她流到古都洛阳城时,更是神采奕奕地亲吻又拥抱了坐落在自己北岸的上阳宫。

据《新唐书》记载,洛阳在唐初被称为“洛阳宫”,这和城中宫殿众多是分不开的。到了唐高宗时期,上阳宫临洛水而建,成为洛阳城的标志性建筑。

据考证,上阳宫位于隋唐洛阳城皇城西南,北距皇城南墙40米,东距皇城右掖门约250米,南临古洛河,西傍涧河。

唐代洛阳的皇家园林有三种类型:一是禁苑,二是宫苑,三是宫后御园。上阳宫属于宫苑型离宫园林,不但幽静,更是风景迤逦迷人。当年上阳宫栽种的花木有五十多种,“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唐王建《上阳宫》),穿园而过的水流,让这个离宫充满了灵动,充满了风情。

再看唐朝李庚的《东都赋》:“上阳别宫,丹粉多状……临流写障,霄倚霞连,屹屹言言,翼太和而耸观,侧宾曜而疏轩。”作者非王非侯,根本难以走进这个皇家建筑,只能登上高处,远望上阳宫。首先给他带来震撼的是颜色,一个简单的红色就有深浅的变化,“丹粉多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于是,皇帝们来了,“上阳宫到蓬莱殿,行宫岩岩遥相见。向前天子行幸多,马蹄车辙山川遍。当时州县每年修,皆留内人看玉案。”(王建《行宫词》)尤其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上阳宫成了他们重要的宫廷政治活动场所,他们在这里处理国事,接待外国使臣,武则天晚年还政唐中宗后,一直居住在上阳宫观风殿,最后崩于仙居殿。

上阳宫是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的典范,是唐帝国恢宏繁盛的象征,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唐会要》卷三十“洛阳宫”条中讲,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高宗要从洛阳回长安的时候,对司农少卿韦机说:“两都是朕东西之宅也,见在宫馆,隋代所造,岁序既淹,渐将颓顿,欲修殊费材力,为之奈何?”

韦机听皇帝有这个意思,马上说:“臣曹司旧式,差丁采木,皆有雇直,今户奴采斫,足支十年,所纳丁庸及蒲荷之直,在库见贮四十万贯,用之市材造瓦,不劳百姓,三载必成矣。”

高宗一听,龙颜大悦,于是,下诏修建,命韦机管理监造。可是刚开始建的并不是上阳宫,而是宿宇宫、高山宫。就在建设期间,唐高宗到洛水北岸游玩,站到高处一看,不禁为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洛水潺潺像一条玉带,水上船只往来,岸边垂柳倒映,远看水天一色,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高宗皇帝见眼前景色如此漂亮,又把韦机叫过来:你在我登高远眺的地方建一个高高的馆阁。韦机不敢怠慢,马上动工。《唐会要》中记载:“及成临幸,复令列岸修廊,连亘一里,又于涧曲疏建阴殿。”介绍了具体情况,以原来建的高阁为中心沿着洛水又建了绵延一里的走廊和配殿,这就是上阳宫的概貌。

上阳宫的建筑采取了组团式布局,其各建筑组团,没有像朝宫那样对称、行列布置,而是采用自由的、集锦式组团的布局,散置在上阳宫的园林空间之中,更体现休闲的感觉,整个建筑布局极为精美。

作为一个建筑,美则美矣,但从宫园中顺水漂出的那一片片红叶,书写的是另一种美。那美,是如此的凄婉。

“洛下三分红叶秋,二分翻作上阳愁。千声万片御沟上,一片出宫何处流。”(唐徐凝《上阳红叶》)洛阳秋天的红叶,三分中两分写满了上阳宫女的愁绪。红叶飘落,零乱地洒在御沟边上,偶尔只有一两片随水流出宫外。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把宫女年华的流逝和内心的孤寂表现得淋漓尽致。

曾经的上阳宫,其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会记录下这个宫苑中的恩怨情仇,然而,砖瓦会成为齑粉,草木会化为尘土,只有那一湾穿宫而过的流水,会把一个个情感故事永久地书写着,流传着,直到今朝。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