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洛阳·县区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

村有“当家”产业 户有增收门路
宜阳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

在近期举行的省脱贫攻坚经验宣讲团报告会上,宜阳县董王庄乡前村村驻村第一书记谷志飞,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经历,现场反响强烈。

因土地贫瘠,前村村种植结构单一且产量单薄,其他产业几乎为零。2017年,该村顺利甩掉穷帽。如今,村里种植600亩艾叶、80亩柿子和50亩金果梨,建成6家服装来料加工厂,有6家猪牛羊规模化养殖户、18个蔬菜大棚、并网100千瓦光伏电站1座、鱼塘1个……

贫困户王欠兰是前村村走上脱贫路的亲历者和受益者:“以前俺整天围着锅台转,现在待在家里能挣钱还能顾家。”随着她家服装厂规模不断扩大,一座二层小洋楼拔地而起,10余户贫困户也在她的带动下实现脱贫增收。

曾经穷得叮当响的陈利鸟夫妇如今已是年入5万元的养羊“大户”,现在他们正盘算着扩建养殖场。她家还种有艾叶、花椒等特色农作物。“能挣钱的法子俺都尝试,现在村里人基本都这样,一家有两三个挣钱门路。只要肯干,就不愁脱不了贫。”陈利鸟的丈夫王少俊说。

前村村的“蝶变”是董王庄乡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创新,大力构建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稳定脱贫新模式的生动诠释。该乡今年投入近500万元用于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扶贫项目,预计带动贫困户2263户11315人脱贫增收。

“七彩乡镇”莲庄镇以蔬菜、苗木花卉、畜牧养殖、旅游项目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引导民正牧业、北国风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建设扶贫产业基地,增强扶贫带动能力。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51万元,扶持1132户实施产业项目:油菜、花生、艾草等经济作物种植产业项目覆盖996户贫困户3644人,肉牛、猪等养殖产业项目覆盖121户488人,温室大棚蔬菜项目覆盖15户57人。

异于董王庄乡、莲庄镇种类繁多、草畜皆“兵”的产业扶贫模式,上观乡大力发展以水蜜桃、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形成以桃为核心、以休闲和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链。该乡栽植水蜜桃5000亩、优质核桃7500亩、油用牡丹1500亩,有480户果农从事水蜜桃种植,人均增收4000多元,“甜蜜”产业使村民过上了甘甜似蜜的生活。

高村镇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选准杂交构树为“当家”产业,变构树为“摇钱树”,计划用5年时间在高村镇全境发展构树种植5万亩至8万亩,每万亩每年可实现产值3000万元到4000万元,可连续高产创收15年。

香鹿山镇看准花椒广阔的市场前景,凭借多年的花椒种植经验,全力打造花椒种植专业产业园。该镇今年已完成花椒种植1万余亩,两年后预计每万亩每年可实现产值4000万余元。

近年,宜阳县立足实际,围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两条路径,将脱贫攻坚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不断转型升级,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目前,全县各乡镇已基本实现每村至少有一项“当家”产业,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两个帮扶产业和增收渠道,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据统计,该县先后实施了总投资4297万元的60个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在全县形成了20万亩花生、6万亩现代烟草、5万亩果树、3万亩西瓜、2.5万亩花椒、2.5万亩中药材、1.5万亩大棚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区,带动贫困户4800余户2.4万余人增收脱贫。

“我们还重点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努力培育一批特色村、专业村,做大、做强、做精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该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18年,该县投资近2亿元实施产业项目172个,受益贫困人口8.7万人次;累计投资1.78亿元建成22.4兆瓦地面和屋顶光伏项目,投资1065万元入股15兆瓦地面集中电站项目,完善机制带贫4261户;累计向1.2万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7亿元,今年向5400户发放2.6亿元;开发公益岗位4800个、扶贫车间安置2598人、转移就业18592人次,确保了贫困户户均增收措施达到2项。截至目前,全县贫困户产业措施覆盖率达到了100%,产业叠加度2.38。

下一步,该县还将依托天津红日药业,再发展中药材种植2万亩;加快建设民正农牧、新大牧业等57个“家庭农场”,争取10月底全部投产;规范完善126个扶贫车间运营模式,确保高效运行、高效带贫。

(靳会利)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