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文 体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3月15日 星期
近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俊武,与洛阳师范学院原院长、文学评论家叶鹏的见面,引出二人鲜为人知的交集往事
三次交往 一段佳话
□本报首席记者 李砺瑾
从右至左:王子厚(洛阳日报社原社长)、叶鹏(洛阳师范学院原院长)、陈俊武(中科院院士)、陈浅苹(叶鹏夫人)、张文欣(市文联原主席) 鸽子 摄

河洛大地,被誉为中华文明的两河流域,古有孔子入周问礼,李白和杜甫在洛阳城“太阳和月亮的相遇”。如今,一位是功勋卓著、我市唯一的中科院院士,一位是作为河洛文化名片的文坛泰斗——在这个月就要过92岁和84岁生日的陈俊武和叶鹏——参加了一个专门为他们举办的生日宴。两位看似距离很远的人,其实在25年前就开始交往了……提起他们的缘分,则和一个人分不开——市文联、市作协原主席张文欣。

1 一位是授业恩师 一位是采访对象

陈俊武和叶鹏的相识,缘于张文欣。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第二届学生,张文欣考入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今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那时,叶鹏是中文系副主任,也是他的授业恩师。

毕业后,张文欣原本被叶鹏推荐到《洛神》杂志社,后来却阴差阳错去了当时的豫西师范学校,一年后,他还是如愿去了这家杂志社,从此和洛阳文艺界结下不解之缘。

1992年,叶鹏已在洛阳师专当校长,河南省科技界也传来喜讯: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的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俊武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3年后改称院士),这也是我省第一位院士!

因为陈院士为人低调,当时洛阳文学界对于陈俊武这个名字还很陌生。当年5月,省文联主办的《莽原》杂志约请张文欣写一篇关于陈俊武的报告文学。这也是张文欣和陈院士首次交往。

接到任务后,张文欣并没有着急见陈院士,而是先采访了30多个人,查阅了100多万字相关资料。陈院士被打动了,从来不愿接受采访的他,把珍藏多年、从不示家人的大学日记和学习笔记都拿了出来。

2 邀请恩师和“忘年交”首次会面

当时,陈院士65岁,张文欣44岁,采访中他们越聊越投机,院士的话总能引起他的共鸣,心灵的契合让他们成了“忘年交”。

1993年1月,记录陈俊武人生业绩和心路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灿烂人生》在《莽原》杂志1993年第1期上发表,一经推出,反响空前强烈。

张文欣回忆,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把那篇文章加印了两次。第一次加印了4500册,后来还是不够,就又加印了一次,《中国石化报》等不少报刊也进行了转载。

这篇报告文学也引起了叶鹏的关注。叶老不仅看了这期杂志,还和张文欣专门谈起陈院士的业绩和人生境界,深表赞赏,因为这和他一贯倡导的“把‘人’字写端正”的理念相符。

1994年春节,陈院士提出来要去张文欣家里看他,于是,张文欣就邀请了自己的老师也来到家中。

陈院士和叶老的第一次见面距今已过去25年,但当时的情景张文欣仍历历在目。他说,这两位堪称洛阳名片的“明星”级人物,就在自己简陋的书房里第一次见面,真有点“蓬荜生辉”的感觉。一位是他的授业恩师,一位是他亦师亦友的“忘年交”,虽然两人从事不同的领域和专业,但相谈甚欢。其实陈院士也早已读过叶鹏先生的文章,对他的文采颇为欣赏,只是一直没有机会交集。

3 他成了两人的“信使”

“他们当时一见如故。”张文欣说,尽管两人第一次见面,却如同多年未见的老友。叶老敞开心扉,述说起自己的过往,陈院士依然话不多,但两人惺惺相惜,互相欣赏。

后来,叶老在《洛阳日报》的专栏文章,也是陈院士经常关注的内容。而陈院士尽管在石油化工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他的爱好和兴趣广泛,阅读文学名著也是他保留至今的习惯。

1996年9月,陈院士和夫人在重庆出了严重的车祸,当时年近七旬的他骨盆粉碎性骨折,腹腔大出血,夫人也受到严重创伤,直到第二年2月才出院。1997年,陈院士回到洛阳不久,张文欣就陪着叶鹏先生和夫人到家中看望,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

自那以后,两人20多年来再未见过面,但因为有张文欣这位“信使”在,他们彼此的祝福和关切,都会通过张文欣带给对方。2018年初,张文欣为陈院士写的传记《陈俊武传》一经出版,他立刻把书给老师送去。

4 不是同行心相近 家国情怀动人心

13日,陈院士和叶老进行了他们的第三次见面,而这次是因为他们的生日。

巧合的是,两位老人的生日都在3月,中间只差两天。于是张文欣提出,为他们一起过一个生日。他说,其实对于向来低调的陈院士来说,除了“逢十”这种生日,其他生日从不庆祝。但这次听到叶老也来,两人一起过生日,他一下子就答应了。

当日中午,一束束鲜花簇拥,92岁的陈院士和84岁的叶鹏先生并排而坐,如同双星闪耀。

陈院士和叶老,他们一位是功勋卓著的中科院院士,一位是作为河洛文化名片的文坛泰斗。

一位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一位人生坎坷,历经浩劫,却成了“最完整的教师”,教书育人,著作等身,为文化和教育竭尽心力;一位年过九旬依然每天都去单位上班,一位八旬高龄仍然为河洛文化呼吁奔走……

在张文欣看来,两人的身上都有强烈的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又同样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所以才能一见如故、灵犀相通。两位老人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贯穿一生,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们代表洛阳这座文化名城的科技文化高度,这样的见面很有意义,他们的交往和友谊也会给洛阳学术界、文化界带来积极影响。”张文欣说,两位老人这次简朴的生日聚会,带给人们的正是人间三月、春风桃李的消息。

“尽管不是同行,但是心相近。”叶老这句简单的话语,成为这段佳话的真实写照。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