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洛阳·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4月9日 星期
“80后”返乡大学生谢静静做起新型职业农民,在大棚里浇灌自己的别样青春梦想
“农民的女儿”回村当“绿领”

谢静静(右)在给大棚员工讲授草莓种植技巧

蓝天白云,熏风暖阳。

孟津县朝阳镇闫凹村,在洛阳不忘初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草莓采摘园里,一颗颗草莓鲜艳欲滴,刚刚送走一批采摘客的总经理谢静静穿梭在田埂间忙着梳果。

“周末接待了300多名游客,停车场车位都要告急了。”谢静静嗓音沙哑,却干劲十足。

从小在孟津县乡村长大的谢静静,总说自己是“农民的女儿”。2008年,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谢静静干过文员,做过销售,却总有一个梦想占据心头——回乡下,在广阔的农田创一番事业。

2011年,在20亩承包地上,谢静静用从亲戚那里借来的11万元和19万元银行贷款作为起始资金,开启了草莓采摘园事业的起点。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怎么学成了又回农村种地?”亲朋好友对此一致反对。

说归说,看到生米已煮成熟饭,刀子口豆腐心的家人还是帮着忙上忙下。2012年春节,大棚工人放假回家,十几个大棚放棚盖的任务都落在了她和家人的身上。除夕夜,简陋板房里,微弱灯光下,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着匆忙准备的年夜饭,母亲不由感慨地问:“又苦又累,值吗?”

“回村当‘绿领’,干好了比城里‘白领’还强。”谢静静自己也不清楚,脱口而出的这句话更多是出于自信还是对母亲的安慰。

然而,市场的残酷,远超谢静静的想象。

第一年,因为不懂技术,草莓成熟时已过了销售旺季;因为缺乏渠道,一期草莓总共才卖了不足8万元,连还贷款都不够;因为不善经营,一年收回的钱还不够买苗的钱……想到犹如天文数字的外债,谢静静忍不住在草莓棚里落泪,却又暗暗下决心——干下去!

好在,在孟津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谢静静成功申请到1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解了燃眉之急,把下一年的草莓定植到了棚里。

为了补足技术短板,谢静静奔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草莓大会,如饥似渴地搜集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来采摘园吃草莓,图的是健康和绿色。”谢静静逐渐摸准了方向,大胆推广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提升草莓含“绿”量,逐渐在采摘游客群中打开了市场。

2014年,迎来经营春天的谢静静再租下槐树岭村30亩土地,种植品种也从草莓扩展至袖珍西瓜、阳光玫瑰葡萄等。去年,谢静静采摘园实现销售收入40多万元,让她在大学同学圈里成为小有名气的小老板。“算是兑现了对母亲做‘绿领’比‘白领’强的承诺。”谢静静笑言。

更让谢静静有成就感的,是作为“农民的女儿”的她,带着农民乡亲一起富。

64岁的姚志超,是在草莓大棚干了四年的“老员工”,一开始“两眼一抹黑”,如今摘苗、打埂、梳果,干起来麻溜顺手。

“岁数大了,难找工作。现在不用进城,就能赚城里人的钱,一个月有千把块收入,这活干着得劲!”老姚乐呵呵地说。

如今,谢静静的采摘基地实现就业20余人,并带动周边村子百余户农户发展高效农业,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2015年,谢静静寻思着成立一家草莓采摘经营销售公司。在工商注册时,她写下了一个特别的名字——洛阳不忘初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直沿用至今。

“水有源,树有根。回乡创业致富之余,带动家乡宜居宜业,乡亲安居乐业,这就是我简单的初心。”谢静静语气平和,但充满自信。

本报首席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郑战波 文/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