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5月16日 星期

洛阳私立行都国医院往事
□罗磊 秋平 文/图
民众赠送行都国医院的“民众福星”匾额
张少云珍藏的部分中医典籍

中医是中华传统医学瑰宝。不久前,电视剧《老中医》热播,使我们联想起民国时期洛阳一段不应忽略的中医发展史。经查找有关资料并访问若干见证人,洛阳私立行都国医院及其创办人张少云的一些往事浮出水面。

《洛阳市志·卫生志·概述》载:“民国时期,中医在艰难困苦中发展,由于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歧视,致使中医受到很大摧残,但以洛阳私立行都国医院和郭氏正骨专科诊所为代表的中医医疗机构仍然赢得了患者的信赖。”

1 生逢其时 发展较快

洛阳私立行都国医院(以下简称“行都国医院”),旧址位于洛阳东火车站前的南新安街5号,其创办人为张少云先生。

1932年,国民政府曾短暂迁都洛阳10个月,洛阳遂有“行都”之名。洛阳私立行都国医院创立于1938年,此后,国民党河南省党部、省政府先后迁洛,洛阳也是国民政府第一战区司令部所在地,还是中共在中原地区统战工作的中心,八路军在洛阳设办事处。这一时期洛阳是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又是陇海铁路沿线的交通重镇,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里曾一度伤病员云集。地理位置优势、居民密集优势、医院规模和医疗水平优势,加上主办人张少云思想进步、积极参加抗战救护等因素,使得该医院发展迅速,成为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医疗机构。

从现存资料看,该院除了南新安街外,还有一个院址:西兴隆街(现民族路和新街交叉口西北角)56号。

行都国医院医生较多。现存的一块民众赠送该院的匾额,上面就显示了6位医生的姓名:张少云、尤言如、李鸣□、刘子和、李森茂、孙仞千。另有资料显示,医院至少还有各科医生梁太昌、王寿田、苗丕宪等,可见行都国医院当时医生不少,规模不小。

该院科室设置丰富,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均有的综合性医院,内设中医部(中医内科、妇科、外科、针灸科、小儿科、按摩科)、西医部(内科、外科、急症科、注射室)和中药部。该院很注重中西医结合和急救医学。

该院曾为洛阳市卫生协会会长医院,张少云掌管行医人员的发证工作。

2 济世救人 援助抗战

行都国医院在当时民众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高的声望。上文提到的匾额,刻有“民众福星”四个大字,是民众赠给行都国医院医生们的,时间是民国35年5月。

当时,民间对行都国医院有“穷人看病不要钱”之说。刘梦成《医德可风的行都国医院》一文记载:“中医师张少云以贫者看病,富者花钱为宗旨,对赤贫者一律免费,然对当时权贵人家看病则加重收费……1942年,河南特大旱灾,每天过洛西去难民不计其数,尤其东车站行都国医院附近聚集最多,行都国医院组织了巡回医疗队,对过境难民有病者,送诊送药,同时还成立了弃婴难童收容站,由医院出资购买小木坐轿,派老弱妇女看护,深受各界好评。在日寇轰炸时,行都国医院组织了小型救护队,在车站附近救护受伤人民。这些慈善工作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被他看好病的富裕人家捐助的。”

另外,张少云及其所主持的行都国医院积极支持抗战。《中西医报月刊》的创刊号,“专载”了张少云《洛阳中医战地救护队创制中医红十字会旗帜及徽章诠义》:“夫医者仁心为怀,济世为本,少云夙秉庭训,学习岐黄,应世以来,一本所学,常存民胞均兴之心,恒秉推己及人之义,兢兢业业,未敢一刻忽之也。七七变后,倭奴猖獗,我前方将士浴血奋战,英勇牺牲,敌机施虐,后方民众同遭涂炭,惨不忍睹,情殷救国,未敢后人。纵未能将本身技能贡献国家,为增加抗战实力,而尽国民天职,因于民国二十七年五月一日呈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及各党派机关组织洛阳中医战地救护队,驰赴前方,实施救护,足迹所至,大河南北,靡不竭智尽力,力求救护伤亡,培养国脉,出发之初,特制中医红十字旗帜及圆形徽章,以资佩戴,以别于西医之红十字,兹将其涵义阐述于左。”从中可以看出张少云的爱国情怀和积极行动。

3 中医高手 社会名流

张少云(1906年-1952年),行都国医院的创办人和院长,民国后期任洛阳市卫生协会会长,还是洛阳市中医协会会长、河南省中医协会会长。抗战胜利后,洛阳行都国医院公会改组为洛阳中医师公会,张少云又当选为理事长。

张少云的父亲张锦星,伊川彭婆人,是个中医大夫,在洛阳北大街开诊所。张少云幼年随父学医,对中医内科有较深造诣,治疗脾胃疾患尤为擅长。他对《伤寒论》最为重视,精读喻嘉言《寓意草》《尚论篇》,临床以法统方,以法统证,使理法方药归于一统,善治伤寒及温病,颇多发挥。

张少云很注重学术研究和交流,行都国医院先后出版过《洛阳中西医杂志》和《中西医报月刊》,现在仍有部分杂志在张少云后人家中。翻阅可知,《洛阳中西医杂志》,刊载有张少云“盘尼西林用法”等文章。《中西医报月刊》由于右任题写刊名,有孙科题词“阐扬医学,辅助民生,理探中外,论尚持平,广输智识,共进文明,寿人寿世,遐迩蜚声”,刘茂恩题词“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活人济世,先贤训垂”。创刊号出版于民国32年12月15日,封面“编者言”云“意在联络中西医界,求学术之进步,探医道之精微,存研究心,非指导性……”这两种医学期刊存世不长,但对洛阳近代医学有一定影响。

张少云交际能力强,与国民政府要员有来往,也曾掩护过共产党人,与洛阳地下党员袁白涛、李静宜交往较密,张家后人现存有袁、李二人给张家的信函。

袁白涛是中共早期地下党员,曾在中共豫西特别委员会、洛阳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关于张少云,袁称他“医道颇有经验,同情穷人,常常不要钱施药,因此群众对他印象很好。担任过中医工会主席,经常同一些落后自私医生作斗争,同情革命,地下共产党员李静宜、张之朴等同志和他很好,他很帮助他们”。

李静宜,曾任陈(赓)谢(富治)兵团第九纵队参谋长、豫西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南京军管会秘书长、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参谋长等职。

因接触人员较杂,张少云于新中国成立后受到牵连,曾入狱,1952年去世。

4 张氏中医 一门四代

洛阳私立行都国医院1948年停办,但为后世留下了一些医学人才,以张润轩为代表。张润轩曾在洛阳私立行都国医院任医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洛阳第二医院(后改为洛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现洛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洛阳市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是洛阳市第一届至第五届政协委员,河南省第一届至第五届政协委员。马献军则算第二代传人,他跟从张润轩、张远声学习中医内科,曾任洛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针灸科主任,二级主任医师,获洛阳市优秀医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中医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

这里要重点介绍一下张远声。张远声(1934年-1982年),张少云之子,14岁参加中原野战军任卫生员,参加过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在部队提干入党。1963年他离职返乡,曾开办东新安街便民诊所,后在东升广播器材厂卫生所、洛阳卫生协会医院(后改为工农医院,现西工区医院)工作。

张远声研究中医十分勤奋,对《伤寒论》最有心得,在1978年国家中医师选拔考试中名列洛阳市前茅。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洛北医院工作期间,先后在老城区卫生局、市卫生局主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中讲授中医课程,显示了高超的理论功底,很受学生欢迎,著有《中医临症集》书稿。1981年任洛阳市卫生局中医科科长,惜天不假年,次年即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张少云一家可谓四代中医:张锦星,张少云,张远声,张秋萍。张秋萍是张远声的女儿,现为市第一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工作。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