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洛阳·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6月12日 星期

吴孜越:满腔热忱培育“双创”英才

吴孜越(右)在实验室

在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任教的吴孜越今年58岁,年岁既长,她身上的教师气质也越发明显。吴孜越个子高,语速快,走路带风,谈起教学两眼放光,说话时爱举例子,常常是在一片和风细雨中便悄然吸引了对方的注意力。

自1982年毕业后进入高校,从小吴老师到吴老师,再到学生口中亲切而严厉的“吴妈妈”,近40年光阴一晃而过。

岗位是平凡的。吴孜越始终扎根一线,至今仍担任院系两门主课的教学工作。课程数量不多,但涉及实验量大,一轮学生指导下来,她从早上9点忙到晚上9点是常事。

付出是漫长的。对工作她付出真诚,对学生她付出热情。认真备课自不必提,为了让全部学生掌握知识点,吴孜越经常要结合实际反复讲解;毕业设计有难题,无论是不是她的学生,吴孜越始终来者不拒,倾囊以授。

成果是丰硕的。教学质量奖、教学标兵、本科毕业设计优秀奖指导教师、校级优秀教师、省级文明教师……各类奖项接踵而至,以她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不过最让吴孜越得意的,还是通过自己“办班”,打通了从教学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吴孜越口中的“办班”,指的正是机电工程学院大名鼎鼎的“固高运动控制创工场”。

常年的教学经验使她意识到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中间存在巨大的差距。2014年10月,由相关企业提供经费,吴孜越负责组织运作的“固高运动控制创工场”正式成立,课程完全免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加强宣传效果,常年流转于齿轮与电机之间的吴孜越琢磨了半天,最终想出一句“广告”词——“为机械插上翅膀,让控制随心飞扬”。

后来,这句话端端正正地印在了“创工场”首届实训班的海报、培训手册和成果展览本上。后来,伴随着“双创助力 青春飞扬”“舞动机械不是梦”“走进智造新时代”等主题,一届又一届实训班逐渐成为机电工程学院一张响亮的名片。

实训班强调的是实际操作。起初条件艰苦,连个正式的实验场所也没有,实验设备也只有几台步进电机和一台受捐赠的八轴伺服实验台。吴孜越带着学生,在冬天冒着大雪,去几公里外联系好的企业或园区做实验。经费花光了,她拿自己的钱先垫上,又不够了,她就硬着头皮去找经费,换来一台台仪器,再换来学生们的一份份收获。

迄今已举办十期的实训班,先后有300余名河科大学生参加,共完成了50余个与实践相结合、与企业需求挂钩的创新型运动控制设计项目,内容涉及金属切削装备类、锂电池装备、食品加工生产线、服务类设备等。从这里,走出了校级优秀毕业生,“走”出了省级大学生“双创”大赛、“挑战杯”一等奖,“走”出了9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也“走”出了吴孜越无数次的感慨。

学生得奖时,她激动万分:“没想到啊,和那么多厉害的高校同台竞技还能拿奖,我老激动了!”

学生受表彰时,她无比自豪:“学校每年毕业近万人,只有两个人能拿特等奖,其中就有我带的。”

也有令吴孜越有些失落的,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坚持下来,不过她又想:只要有能坚持下来的就行,这份工作就算没白干。

明年,吴孜越即将退休,借着院系授课增设智能制造内容的机会,她正忙着申请把这个业务兴趣班转成“正规军”选修课,到时候配备的师资力量会更加充足,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提升。

始终无私付出,再加上办业务实训班,吴孜越几乎没休息过双休日。“都要退休的人了,您还这么拼是为了什么呢?”始终对答如流的吴孜越听到这个问题略微迟疑了一下。

“没往这方面想过。”她笑着说,“人总是要有点情怀的吧。”

本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王三良 文/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