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洛阳·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9月10日 星期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举行,市农业农村局:
农业强了 农村美了 农民富了


昨日下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举行,市农业农村局围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奋力谱写洛阳‘三农’新篇章”主题,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洛大地波澜壮阔的农业农村发展历程。

近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压舱石”作用越发凸显,农村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农业强了

数字看变化

2018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50.1亿斤,是1949年0.51亿斤的近100倍。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我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农产品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53.37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这些年,我市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和优质畜禽养殖,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04万亩、水果82.6万亩、中药材78.9万亩,畜禽饲养量、绿色杂粮生产面积和生产水平均位居全省前列。

同时,我市立足豫西山区实际,积极发展沟域经济和富硒农业,农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涌现。如今,全市发展富硒农业面积20万亩,培育建设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33个,形成了洛宁苹果、孟津草莓、栾川印象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发展风生水起,拓展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空间。

农村美了

数字看变化

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农村垃圾基本清零,23%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村改厕超79万座。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这些年,我市围绕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整治、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变群众卫生习惯等六个方面持续发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初见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速补齐。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政,省级以上“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达到4个,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901处,受益409万人。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我市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社区)的基层组织体系、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目前,全市建成“三新”讲习所5811个,创建市级以上文明村镇642个,2200个行政村建立完善了“一约四会”制度,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农民富了

数字看变化

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37元,农民城镇购房户数达到18.86万户,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持续提升。

从温饱不足到吃穿不愁,从“一穷二白”到奔向小康……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如今,粮袋子不用愁,钱袋子鼓起来,农民的底气越来越足。

与此同时,我市聚焦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加快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市已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均衡,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农村群众享受到像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

昔日东南飞,今朝燕归巢。如今,农民返乡创业热情持续提升,全市返乡创业人数96398人,带动就业44.3万人,我市也被评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

深化改革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我市坚持围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农村经营体系等重点领域改革,农业农村活力持续迸发。目前,全市2961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94.2%的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64.4%的行政村超过5万元。

本报记者 白云飞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