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洛阳·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10月9日 星期

马海明:重渡沟里一劲竹

马海明 (资料图片)

2011年5月7日,栾川县潭头镇原副镇长马海明不幸去世。他是一位非常普通的乡镇干部,在他的葬礼上,却有1.8万名群众前来悼念。

人群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重渡村的百姓。那些当年曾经骂过马海明的人哭得最伤心,他们站在马海明的遗像前大声地说:“马镇长,我们今天是来给你道歉的。”

这事儿,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

那时的重渡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因为穷,俺们走在外面都不敢抬头。”重渡村原党支部书记贾文献说。

1996年,副镇长马海明主动请缨开发重渡沟,他发誓要让沟里的百姓依靠旅游赶走贫穷。

“当时,村民就没听说过‘旅游’这个词,大家都说马海明只会吹牛。”贾文献说,村民认为马海明能煽呼,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马大煽”,还有人认为他是来祸害重渡沟的,甚至有人在村里的墙上写下“马海明滚出重渡沟”。

马海明思索:如何才能赢得群众信任?

重渡村村民王顺兴说,在重渡沟,马海明喜欢叫上几个村民来他家打扑克牌,谁输了,谁就在地上翻跟头。几乎每次都是马海明输,都是他翻跟头。

有一次,马海明对王顺兴说:“顺兴哥,看在我天天给大伙儿翻跟头的份儿上,相信我一回,咱把农家宾馆建起来吧,保证赚钱。”

后来大家才明白,马海明是想通过翻跟头的方式,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让群众信任自己。

开发重渡沟,困难太多了。勘察旅游线路,马海明曾经掉进悬崖,差点儿把命搭上;没有资金,他把家里的房子都抵押了;最困难的时候,他把孩子的压岁钱都“偷”走了。

1999年7月,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重渡沟风景区终于开门营业了,重渡村的百姓也从此尝到了旅游的甜头。

一位村民说,他的农家宾馆当年赚了7000多元,他花了6000元买了一辆“幸福”牌摩托车。“就是这辆摩托车,让俺把老婆娶回了家。”他笑着说。

重渡沟火了,也有人盯上了这块肥肉。有一个商人找到马海明说,他愿意投资50万元控股重渡沟,但群众必须从沟里搬出去。马海明告诉他:“我是共产党员,不能对不起老百姓。咱官不大,但共产党员这个名头大。”

2001年8月,马海明调离潭头镇。百姓不舍得他走,为他送行,大家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马海明也哭了,他说:“从今天起,我就是重渡沟的儿子,即使走到生命尽头化成骨灰,我也要壮一棵重渡沟的竹子。”

转眼10年过去了,重渡村的百姓鼓了腰包、盖了楼房。闲暇时,他们常常掏出别在腰间的手机,拨通马海明的电话:“海明,好久没见你了,来重渡沟耍嘛!”

然而,这一切,都在2011年5月7日戛然而止。当天,马海明在栾川另一处景区考察中遭遇车祸去世。

2011年8月,重渡村村民捐资80多万元,在重渡沟风景区为马海明建起了纪念园,竖起了铜像,立起了功德碑。之后的每年清明节,村民们都会来到这里,为马海明献上一束花、深鞠一个躬。

2015年,河南省委、洛阳市委分别作出开展向马海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马海明成为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近段时间,以马海明事迹创排的豫剧现代戏《重渡沟》在全省巡演,成为我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如今的重渡村,是“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群众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重渡沟风景区竹林茂盛,每有游客来此,都会对这里的竹子赞叹不已。在景区中心广场,有一片竹林,名为“海明竹园”。竹园的下面,就安葬着马海明的部分骨灰。

本报记者 李三旺

 

■精神传承大家谈

马海明带领群众让重渡沟的美景“走出”了山沟、让栾川旅游叫响了全国,他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要以马海明为榜样,践行初心使命,立足本职,努力工作,为我市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而不懈努力。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孙小峰

马海明曾经是我的好领导。在茫茫人海中,他选择了我参与重渡沟旅游开发,他的帮助改变了我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他成了我最为敬佩的良师益友。作为重渡沟风景区总经理,我要把新的理念和管理经验教给重渡沟的村民和员工,把景区管理好,把马海明精神发扬光大。

——重渡沟风景区总经理刘海峰

马海明心里始终装着群众,一心扑在为群众办好事上,善啃硬骨头。他是我们身边的榜样。重渡村是马海明精神的发源地,我们更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作为党支部书记,我要学习马海明不畏艰辛的精神,带领全村群众在共同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

——栾川县重渡沟管委会重渡村党支部书记马建伟 (李三旺 整理)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