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

陈俊武的“跨度”

陈俊武院士在办公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资料图片)

近一段时间,陈俊武院士获授“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祝福这位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的长者,为他的“跨度”致敬。

时间的跨度。

陈俊武院士从新中国成立那年参加工作,直到现在还每周一、三、五坚持到单位上班,查阅资料、研究课题,必要时还到项目现场走一走看一看。按60岁退休计算,陈俊武院士比很多同志多工作了30年,他是标标准准的与共和国同成长、共进步。

空间的跨度。

陈俊武祖籍福建,生于北京,北大毕业后到台湾谋职。新中国成立前,陈俊武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决然带着母亲从台湾返回大陆,投身新中国建设,主动要求到生活条件艰苦的抚顺人造石油厂工作。1969年年底,根据国家战略需要,他又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到宜阳县张坞乡竹园沟,从此扎根洛阳埋头奋斗至今。他这大南大北地奔波、对角线式的搬迁,笃定的是他心中的石油事业,空间在变,报国初心始终如一。

专业的跨度。

陈俊武小时候痴迷药学,大学学的是化学,大学毕业后一心扑在人造石油上,自此开始了漫长的石油炼制生涯。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快速床、湍流床、掺炼渣油的催化裂化等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开发,指导设计了国内首套快速床催化裂化、首套全提升管催化裂化、首套同轴式催化裂化、首套渣油催化裂化装置……

这些技术、装置,非专业人员很难深刻理解其中奥妙和价值所在。但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有个共同的特点:“新”和“首”,这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跨越。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宣传部在授予陈俊武院士“时代楷模”称号决定中评价他为我国炼油工业作出的贡献时,特意用了“开创性”三个字。

不光如此。20世纪90年代初,已离开公司领导岗位的陈俊武院士并没有选择安逸,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新的领域。2007年3月,时年八旬的陈俊武院士在一个座谈会上再表决心:“我体质和思维尚好,在今后五到十年仍可从事两方面工作:一是具体指导重大工程技术开发,二是探讨能够胜任的宏观战略性课题、提供咨询建议,例如近年开展的石油替代战略研究,涉及资源、运输、生产技术与经济、合理消费与节约、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和化学、化工、生物、机械等众多学科,还包括预测学和决策学……我从个人兴趣出发,愿意为此学习过去不熟悉的知识……”

陈俊武院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近些年,陈俊武院士先后参加了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宁煤集团煤间接液化等多个煤制油项目预可研、可行性研究评审、成果鉴定和技术评审,指导项目团队完成了甲醇制烯烃从实验室到工业中试和工业示范装置的“两次一百倍”工程化技术开发,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对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2010年至2012年,陈俊武院士又把精力放在了温室气体排放和低碳经济领域,连续三年共发表了10余篇论文,出版了24万字的《中国中长期碳减排战略目标研究》专著,以大量的图表、数据,为国家碳排放政策制定、能源结构调整、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等提出了科学建议。

“这三年是陈院士最累的三年。”陈俊武院士的助手陈香生坦言,“对于一个已经80多岁的老人,如果没有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没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不可能密集、连续发表这么多的论文和专著!”

国家需要什么就钻研什么、需要去哪里就去哪里……陈俊武院士用70年光阴,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惊人的跨越。

这样的跨度,在一定程度上见证和成就了新中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也完美诠释了一位老党员、老科学家的初心和使命。

那天,本报记者在陈俊武院士办公室采访他。情到深处,他语气坚定地说:“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许国、一生献科学的准备了,无怨无悔!”

这个话从90多岁的老人口中说出,竟是那么的令人肃然起敬!

本报记者 孙自豪 通讯员 刘倩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