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洛阳·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12月3日 星期

万物潜藏度“大雪”

为充分利用融媒体讲述好二十四节气与洛阳的故事,本报拍摄了一部抖音情景剧——一位身着汉服的古代公主带着书童穿越回洛阳,到周公庙探寻二十四节气起源,敬请观看。
相关视频可扫二维码或关注洛报集团官方抖音“洛视频”观看。 洛融 文/图

核心提示

12月7日,我们将迎来“大雪”节气。“大雪”当天一定会下雪吗?古代洛阳人又会在这一天做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提前感受“大雪”这个节气吧。

1 “大雪”不一定下雪

“大雪”和“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一样,是反映天气的一个节气。“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我市著名民俗学家刘百灵曾写过一篇《漫谈二十四节气——阴气最盛话大雪》。他在文章里写道,“大雪”在每年的12月7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55°时开始。《月令·二十四节气集解》中说“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群芳谱》则称大雪“言积寒凛冽,雪至此而大也”。

进入“大雪”节气,气温明显下降。从字面上看,到了“大雪”节气,雪会越下越大,胜于“小雪”。特别是我国的北方及黄河流域一带开始陆续降雪、积雪,有时降雪很大,故以“大雪”命节。

因此,一说到“大雪”这个节气,或许很多人都有个误会,认为到了“大雪”这个节气,天地间就应该下大雪。其实“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洛阳民间保留的农谚,对“大雪”有极其生动的描述:“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大雪遍地白,冬至不行船”“大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俗话说“瑞雪兆丰年”,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而降温很大,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所以有“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2 洛阳人“大雪”打猎

古代有冬季藏冰的风俗,藏冰就从“大雪”节气开始。《左传》中曾记载藏冰、颁冰之法。《诗经》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其中的凿冰、纳冰入凌阴之中就是当时的藏冰活动。“凌阴”是当时的冰窖,管理冰窖的人称为“凌人”。古代的藏冰有多种用途,如祭祀荐庙、保存尸体、食品防腐、避暑冷饮等。古时宗庙祭祀,冰是首位的供品,不可缺少。湖北的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一件春秋时期制造的青铜冰鉴,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了。

在洛阳一些农村老人的记忆里,等到秋分后种上了麦子,过了霜降锄了红薯以后,就进入到冬闲。一直到春节破五之前,这段日子是农人一年中最漫长的休闲时间。

《洛阳市志·民俗志》中提道,大雪,十一月节。开始降雪,妇女纺花、织布。男人搞家庭副业,磨粉,或经营。大牲口无农活,但要喂好,俗称“养膘”。《洛阳传统节气侯应一览表》中提道,“大雪”的候应为:“始飘瑞雪,小麦不长,料理牲口。”由此可以看到,“大雪”期间的农事活动,主要是积肥送肥,修田搞水利,护理牲畜,植树造林,还有进行冬灌。

过去在我市豫西山区,一直有猎獐子(猎鹿、猎麂子)习俗。“大雪”节令时分,豫西河洛地区普遍开始降雪,而此时又正值农闲时节,洛阳、巩义、偃师、伊川等地的猎人们开始到栾川、嵩县、卢氏山中猎獐子(猎鹿、猎麂子),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

3 “阴阳相生”的哲学

我们的洛阳老乡,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给每个节气都作过一首诗,其中关于“大雪”这个节气的诗为《大雪十一月节》:“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绛帷。黄钟随气改,鷃鸟不鸣时。何限苍生类,依依惜暮晖。”其中就提道,到了大雪这个节气,阴气不断积聚,随之大雪纷飞。

刘百灵说,“大雪”是一年中至阴的节气,但在这个季节中,却蕴含着古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漫谈二十四节气——阴气最盛话大雪》中提道,“大雪”的物候是“一候鶡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鶡鴠就是寒号鸟,大雪时因为天气寒冷,连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由于这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作为猛兽之王的老虎,感受到天地间萌动的阳气,开始有了交配的行为;冬季百草枯萎,但一种叫做“荔挺”的小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马兰花,却与众草的生长规律不同。每年到了“大雪”节气,它却因“感阳气萌动而抽新芽”,这同样体现了古人阴阳转换,盛极而衰的观念。

《礼记·月令》中提道:“冰益壮,地始圻,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大雪’这个节气说明我们的祖先在观察自然中,已经有了朴素的哲学思想。”刘百灵说,老子曾经说过“反者道之动也”,至阴之中也蕴含着阳的种子,这便是古人“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辩证哲学观念。

本报首席记者 李砺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