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12月4日 星期
古村乡韵
孙都堂堂生辉
□李焕有
孙都一瞥 (资料图片)

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国家级古村落。村人以王姓居多,村里有明清建筑32处,槐仁堂、信义堂、文德堂和至宝堂,堂堂生辉。全村人以堂号传承美德,用自己的行动书写崇高、庄重、忠诚和仁义……

01 槐仁堂 仁德铸魂

村里有株古槐,树干粗大,估计五人方能合抱。干上枝条伸展,枝上又生枝,枝头叶子簇簇相交……远处相望,整棵树冠如孔雀开屏,似凤凰展翅。

这棵古槐,树龄超400年,立于孙都南街。此外,在孙都还有槐仁堂。

孙都村,由于村子大,人口多,形成了两个行政村,南街和北街。现在南街叫南街村,北街叫孙都村。无论南街还是北街,王姓人居多。王姓人,大槐树,忽然间,脑海里冒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后汉、后周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以才德忠孝闻名,然而,由于其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王旦真做了宰相……王旦的儿子懿敏公,出外带兵,入内侍从,逾三十年;王旦的孙子王巩,尚道德而又善诗文,兢兢业业地传承着王家的家风。

苏轼在《三槐堂铭》中感慨说,王氏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辅佐国家,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

槐树,如君子,具有崇高、庄重、忠诚、仁义等品性,在古代,官道、皇宫等与政治有关的场所常植槐树。“槐棘”“槐鼎”就与官位有关。可以说,槐树成了政治地位的象征。今天,孙都王氏家族以槐仁堂作为祠堂的堂号,大概也有深意吧!

02 信义堂 诚信为本

行走在南街并不算宽的街道上,经过岁月剥蚀的门楼默默地和我打着招呼。明清建筑,近一米高的石头做根,青石条做基,石狮子静卧,厚实的双扇门与青砖相拥,灰瓦护顶,大气而威严。走近细瞧,蓝底黑字的牌子上“信义堂”三字告诉了这家王氏的堂号。

至于信义堂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王秀才科举不中,想弃文从商到田记米铺里学能耐。有一天,一个姓苗的人怒气冲冲进米行说:“你这秤有问题。”王秀才认为必定是掌柜在秤上做了手脚。田老板却笑呵呵地说:“苗大哥,除去田头草,你我是一家。来,这些钱你拿着,回去补贴家用吧。”那姓苗的千恩万谢地出去了。王秀才看罢,心想那田掌柜真精明。后来自己也开了米店,比葫芦画瓢地学习田掌柜,结果被人发现,告到了官衙。王秀才还想拉田掌柜垫背,县令却说,田掌柜诚信为本,人家的秤是见穷人多一两,是仁义之秤。你只学了皮毛。王氏后人为了汲取这个教训,坚持以诚信为本,并把“信义”作为自家堂号。

村中间矗立着一座30多米高的土石楼,楼身斑驳,古铜色的墙体似饱经世事的老者。这是明代建筑,俗称黑子楼,是王家五世孙王应成所建。村民给我讲述了一个有关王应成的“信义”故事。

王应成,小名王黑子。几代经商,到其父王尚仁时,家业如日中天。崇祯十一年到崇祯十四年(公元1638年至公元1641年),河南连年大旱,蝗虫遮天。公元1641年,李自成起义军也攻到洛阳。天灾加上人祸,饥民死者无数。王黑子重信重义,设立粥厂,周济饥民。他看着泪眼汪汪的家乡父老,指着自己的万贯家私,面色诚恳地说道:“应成之财富,皆桑梓所扶,乡亲所助,圣君所襄,今虏寇势大,殃及无常,唯有将其付之父老,方表应成之义。”

03 文德堂 耕读传家

近午的阳光洒在街巷里,斑驳的墙面上细碎的石子折射着光亮。随行的南街村党支部书记王富强指着一处明清宅院说:“这是昔日文德堂的院子。”

文德堂,也是王氏家族常用的堂号。古人都希望自家是耕读之家,后代是耕读之人。有文化且有高尚的道德,是王氏家族的追求和希冀。

说话间,一座一间两柱明楼式石牌坊闯入眼帘:石狮依柱向背而卧,注视着路过的行人;祥云、瑞兽、吉利花装饰其间,典雅、庄重又文化味十足。明楼下面的位置,“圣旨”二字显示了牌坊的地位。“圣旨”是颁发给文德堂的主人的。“圣旨”下面是皇帝钦批建立牌坊的缘由:“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河南郑州学正王会申,端谨持躬、恪勤奉职。文宗雅体不矜华褥之风,课有成规务去轻浮之习。兹以覃恩授尔为修职郎……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三月。”

民国《新安县志》记载:“王会川(又名王会申),南孙都人,性刚直,笃孝友,事继母曲尽其意,扶弱弟少溪尤为人所难能。严于课子孙,兼精歧黄术,乡里以孝友请旌表,道光三十年奉朝旨建孝友坊。”两个资料对应,可以肯定眼前的这座牌坊,就是“孝友坊”。“孝友之家”是洞察世事的高人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友。”

04 至宝堂 善行至上

作为河南人,无人不知丹尼斯。孙都,就是丹尼斯的董事长王子淼先生的老家。王先生一家堂号为至宝堂。门口的楹联道出了“至宝堂”的真谛:“唯善为宝,恭亲举善遵祖训;以仁谐志,诚意向仁修己身。”王先生的祖母杨氏曾有一段教育子孙的话,说得直白明了:“我们家堂号至宝堂,人都以为是家有最好的金玉财宝。其实不然,所言至宝是唯善为宝之意。能帮人时一定要帮上一把。以此为乐,不图后报。”

缓慢地行走在院子里,“善为至宝一生用,心做良田万世耕”“克勤克俭修心养性立身在正气,唯耕唯读崇义尚仁传家奉儒风”表明家训的语言嵌满廊柱、门框。语言入心,滤去的是狂躁和功利;品行进脑,生出的是励志和奉献。走进堂屋,墙上的石碑安静端庄,鎏金的正楷书法记述着王先生祖人的事迹,事迹中彰显着王先生家族的家风。

祖父王久远,字北斗,前清监生。方正孝廉不淫富贵,以勤俭治家耕读为本,重视教育,五子皆有所成。家乡谚语曰:金牛山北斗亮,教五子名俱扬。祖母杨老太君出自中医世家,名门闺秀、知书达理、贤淑中惠。

父王维中,质朴敏学上进,有大志。抗战时期,日寇侵占孟津县横水镇,公基于民族义愤为保乡亲生命财产与地下党员王永光、孙都完小校长王追义果断歼除汉奸首恶,虽中弹受伤仍奋勇在先,从而成就了一桩抗日佳话。

掩门而出,看到院子里有个侧门,曰行善门,且有文字介绍:行善之门。门者,矩也。内外有别,拒恶行善……祖上杨老太君常坐门内,拿馒头食品周济乞儿贫困,留下行善之门的传说。此次重修王氏老宅,王子淼特嘱保留此门。以传承行善,开启善门焉。

“饮水怀远凭窗仰望家乡月,笃亲念故卧榻总思桑梓情。”王子淼先生传承王氏家风,富裕之后不忘回报桑梓之情。村里一位老人说:“我们一家吃了他送的一头猪。”我纳闷之时,他解释:“我家四口人,他每年给我们每人送两斤肉,几十年过去了,不是一头猪吗?并且还是一头几百斤重的大肥猪。”

王先生的懿行,不止过年送肉,修自来水工程,兴建学校,数不胜数。为此,村里乡亲1993年为他立了一通“桑梓满故园”善行碑。

05 堂生辉 德行成风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王姓家族在孙都积淀了优良的家风,不仅后世的王家人传承发扬,村子里的杨姓、邢姓等其他家族也耳濡目染,传承了王氏优秀的家风,形成了村风。“仁”“让”之风盛行,自然也吸引投资商大胆投资,于是村里建有占地近千亩的光伏发电厂,有占地几百亩的生态种植基地。

村人安秀花的故事,更能让人们体味到村风的优良和正能量。她今年89岁,中年丧夫,一人伺候着同家的二娘、四娘和婆婆三位老人,同时还记挂着自己的四个儿子、媳妇及孙辈。她迈着蹒跚的步子,每天给老人端茶端饭、洗头洗脚……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

在感受孙都的日子里,心中充满着感动,激荡着幸福。有一晚,做了一个梦:孙都村的古槐树下,树荫婆娑,四周静寂,我坐在树下手捧书卷,阅读着书上的文字:

南望洛阳城,北依黄河沿

河洛文化熏染,波涛性格洗练

啊——老家孙都

沧桑中充满着良心担当

黑子楼高昂着智慧的头

老街巷丁零当啷,丝绸的车队蜿蜒到黄河码头

固本堂,信义堂,噼里啪啦,算盘珠子演奏着正大堂堂

啊——老家孙都

刚性中流淌着水德至上

老槐树诉说着乡愁故事

石牌坊咚咚锵锵,敕封的方队见证了皇恩浩荡

文德堂,至宝堂,踢踢踏踏,顾客盈门站满了一街两巷

老家孙都, 孙都老家

家还是那个家

现在已经变了样

走走老街巷

看看新气象

吃一口老家饭

睡一晚老家炕

香香甜甜进入梦乡

香香甜甜进入梦乡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