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1月14日 星期

洛阳城里寻年味 年俗文化意蕴长

兽面纹铜方鼎
彩绘陶女舞俑
十二生肖陶俑
越窑四棱双系执壶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承载着太多的东西。年俗早已形成一种文化,融入人们的血脉。一方水土,“出产”一方年俗。古时在河洛地区,贴春联、穿新衣、守岁、驱傩、燃爆竹等年俗意蕴悠长。在这些年俗文化中,处处体现着河洛文明的烙印,体现着人们对新年的热切期盼,体现着人们对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祥安康的美好愿望,也体现着敬天畏地、敬祖尊老、体恤幼小的传统美德。

——编者

 

河洛文物话年俗

从对天地鬼神的敬拜祭祀,到人间烟火的阖家团聚,春节在河洛大地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温润的洛河也将它滋养得更有人情味儿。博物馆中的文物见证了年俗的变化,也为我们还原出古时那一个个或庄严或热闹或温馨的春节。

01 兽面纹铜方鼎 周天子祭祀,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这件兽面纹铜方鼎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洛阳鼎”,是一件西周早期礼器,我市著名地标九龙鼎就是依据它的样子放大复原而来。该鼎纹样庄重肃穆,腹部四面均为一聚睛凝视、扩口露齿的兽面,周围有非常细腻的云雾纹衬底,铸造精美,造型俊秀。

兽面纹铜方鼎的出土地点也非常有意义,它来自瀍水之畔的北窑。《尚书》中记载有召公来洛“相宅”的往事:“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意思是在洛阳建城立都对周王朝更加有利,该文物出土的地点正好和史籍记载的成周城一致。

先秦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之心更重,因此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这件兽面纹铜方鼎就是一件高等级礼器。当时每逢春节,周天子都会亲自带领贵族进行祭祀仪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铜鼎就是祭祀时用来盛放供品的。

02 彩绘陶女舞俑 欢歌达旦的春节,见证民族大融合

身着盛装翩翩起舞,手持乐器专心演奏,洛阳博物馆中的这组彩绘陶女舞俑仿佛一张照片,定格下了北魏贵族春节宴饮时的场景。

公元493年,孝文帝将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拉开了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他要求朝廷上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话;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通婚,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此外,他还要求改汉姓、易服装等,这组陶俑人物穿着的服装都是典型汉族服饰。

作为游牧民族,鲜卑人对于历法的重视原本不如农耕民族,实行汉化之后,他们对于包括春节在内的节气、节日更加重视,祭祀活动也越来越正式。

《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庚午,魏主(指北魏孝文帝)如委粟山,定圜丘”,“己卯,帝引诸儒议圜丘祀”,“甲申,魏主祀圜丘”。这里所提的圜丘就在汉魏洛阳城城南,之后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皇帝都会来到这里进行祭祀。与先秦相比,此时的祭祀活动更加注重仪式的象征意义,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03 十二生肖陶俑 东汉时,十二生肖在洛阳地区全部定型

兽首人身,端正而立,神态或威严或温和或恭敬。洛阳博物馆中年味儿最足的文物可能就是这组唐代的十二生肖陶俑了,可惜的是这组文物出土时就已经缺失了鼠、虎、狗这三件,保存下来的只有九件。

十二生肖崇拜可谓源远流长,根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以知道,先秦时期就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但这些记载中的生肖包含有虫、鹿等动物,和今天的十二生肖不尽相同。

最早完整记录和今天相同十二生肖的典籍是《论衡》,这部书是东汉思想家王充在洛阳所著。王充出身名门,但到他这一代时早已家道中落。他年轻时在洛阳太学求学,因为家贫没有钱买书,经常在洛阳的书店闲逛,看过的书可以过目不忘。

他在《论衡》中写道:“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可见在东汉时十二生肖在洛阳地区已经全部定型,这些生肖也和春节融为一体,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

04 越窑四棱双系执壶 一杯杯屠苏酒,见证阖家团圆时刻

唐代过年少了先秦的庄严神秘,增添了更多喜庆欢乐的气氛。大年初一一大早,妇女们会对着铜镜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带上金镯子,然后漂漂亮亮地和家人聚在一起。洛阳博物馆中就藏有金银平脱花鸟铜镜、花叶纹金镯等富有年味儿的唐代文物。

聚在一起之后就要饮酒庆祝,“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所谓的“屠苏”指的是屠苏酒,它由大黄、白术、桔梗、桂辛、乌头等药材混合制成,据说喝了之后就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喝屠苏酒是古代过年的重要习俗,这件越窑四棱双系执壶是酒器中的精品,一定见证了许多欢聚团圆时刻。

此外,皇帝体谅朝臣们一年的辛苦,规定在春节期间放假,唐朝的春节长假也是七天,以正月初一为中心,往前三天,往后三天。

通过这些文物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春节年俗变得越来越有烟火气息,越来越有人文关怀,最终成为大家精神的港湾。

本报记者 潘立阁 文/图

 

玉鼠红梅送福来

□郑贞富

鼠年春节正向我们走来。鼠,又称玉鼠,因为古人认为它是北斗七星中玉衡星之所化,是吉祥、财富的象征。在鼠类中,最珍贵的是白鼠,它被视为天下祥瑞之物,古往今来,文人留下了多篇写白鼠的佳作。

1 玉衡星散而为鼠

汉代《春秋运斗枢》说:“玉衡星散而为鼠。”玉衡星,是北斗七星之一。这里是说,鼠是来自天上的精灵,是玉衡星之所化。《夏小正》是根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的,所以田鼠的活动就作为重要的物候现象,被记载在这部历法中。比如正月“田鼠出。田鼠者,嗛鼠也,记时也”,把田鼠的出现,作为春天到来的重要标志。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播种五谷的季节,而春天到来的标志就是田鼠出现,因此人们就把鼠类看作吉祥、财富的象征。《占书》说:“鼠咋人衣领,有福之,吉。”人们把鼠称为“仓神”,正月廿五为“仓神节”,又称“填仓节”,家家户户祭“仓神”。

古人认为鼠可以活三百岁以上,因此称老鼠。晋代葛洪《抱朴子》称:“鼠寿三百岁,满百岁则色白,善凭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凶及千里外事。”一百岁以上的老鼠,成为雪白的老鼠。

古人认为,白鼠出没处,地下有金矿或藏有金锭。《白泽图》说:“白鼠以昏时见于丘陵之间,视所出入中有金。”《地镜图》说:“黄金之见,为火及白鼠。”唐末五代时期杜光庭《录异记》说,有一个叫陈太的人,夜里见到一只白鼠,在树上攀爬,他听人说有白鼠处即藏有金,于是就在树下挖掘,果然挖出五十锭金子。因此,古人把白鼠看作祥瑞之物,并把白鼠的出现记载于正史之中。

例如,在《魏书·灵征志》中,共记载白鼠十八条。其中,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出现白鼠四次:高祖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八月,京师获白鼠;世宗景明四年(公元503年)五月,京师获白鼠;正始元年(公元504年)六月,京师获白鼠;肃宗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四月,肆州表送白鼠。

在二十四史中,记载有白鼠的有六部,分别是《宋书》《南齐书》《魏书》《北史》《新唐书》《旧唐书》。北宋的《太平寰宇记》也记载有白鼠。北宋以后,白鼠在正史中消失,说明这种动物在中国已经绝迹。现在我们科学试验用的白鼠,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它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白鼠没有关系。

2 为崔中丞进白鼠表

《为崔中丞进白鼠表》是散文名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丹。此文作于武周天授三年(公元692年)元宵节。

当年元旦(正月初一),女皇武则天在神都洛阳大宴群臣于五凤楼下。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都督唐休璟请求武则天,收复陷于吐蕃的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即安西四镇)。但是,有些大臣提出反对,认为武周刚开国两年,应该息边鄙、休甲兵。

元宵节时,御史中丞崔玄暐(wěi)向武则天进献了一只白鼠和一篇进白鼠表。表文说:“臣某言:以今月某日,于所部宣城县谢亭乡百姓姚德家,获白鼠一,素毛毵(sān)然,净若冰雪,体貌闲暇,异于其伦。臣闻白者少阴之色也,鼠者阴奸人之象也。夫以昼伏夜动之质,穴社穿墉之姿,而乃禀金方之正色,投笼槛以驯扰,此盖小人革性之瑞,西戎授首之符。”“陛下若临之失律,防之后时,则虽弱如鼠,将强如虎矣。今犬戎未灭,秋律始行,伏愿陛下鉴上天之炯诫,纳微臣之刍词,考金行从革之义,征虎鼠强弱之势,则当西极月窟,率来王矣,况复蠢尔犬戎乎!”

这篇表文,是崔玄暐的幕僚李丹起草的,认为获此白鼠,是“小人革性之瑞,西戎授首之符”,劝武则天下诏立即征伐吐蕃。否则,吐蕃虽弱如鼠,但会变得强大如虎。

这篇表文,坚定了武则天收复安西四镇的信心。于是武则天以王孝杰为武威道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讨伐吐蕃。王孝杰、阿史那忠节率大军进入西域后,大败吐蕃,接连收复安西四镇,并于龟兹重置安西都护府。

延载元年(公元694年),王孝杰在青海湖附近,大败吐蕃大将勃论赞刃和吐蕃拥立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至此,武周对吐蕃的战争取得全胜。

3 为建安王奏白鼠表

《奏白鼠表》也是散文名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此文作于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十月。

建安王就是武攸宜,他是武则天的侄子,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当时,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反叛朝廷,攻陷了营州。万岁通天元年九月,武则天以武攸宜为帅,王孝杰为清边道行军总管,苏宏晖为副总管,统兵十八万讨伐契丹。陈子昂随军出征。

十月底,武攸宜派人向武则天进献了一只白鼠和一篇《奏白鼠表》。表文说:“臣某言:今月日,臣等令中道前军总管王孝杰进军平州,十九日行次渔阳界,昼有白鼠入营,孝杰捕得笼送者。身如白雪,目似黄金,顿首跧伏。帖若无气,将士同见,皆谓贼降之征。臣闻鼠者坎精,孽胡之象,穿窃为盗。凶贼之徒,固合穴处野居,宵行昼伏。今白日归命,素质伏辜,天亡之征,兆实先露。自孝杰发后,再有贼中信来,不谋同词,皆云尽灭病死,亲离众溃,匪朝即夕。臣训兵励勇,取乱侮亡,昔宋克鲜卑,苍鹅入幕,今圣威远振,白鼠投营:休兆同符,实如灵契。凡在将士,孰不欢欣?执馘(guó)献俘,期在不远。”

这只白鼠的出现,使武攸宜、王孝杰产生了轻敌的思想。次年三月十二日,王孝杰、苏宏晖在东硖石谷,与契丹军队遭遇,因为峡谷狭窄,前面峡谷外的契丹军队又非常多,王孝杰便率自己的亲兵卫队为前锋,且战且进,奋勇冲杀,冲出谷外,又将士兵排成方阵与敌人交战。但是苏宏晖临阵脱逃,后方的周军主力没有跟进。王孝杰孤军深入,寡不敌众,坠崖身亡,他所率的亲兵卫队全部阵亡。

王孝杰殉国,激起了周军的义愤。陈子昂进谏武攸宜,愿带万人为前驱,出战沙场,为国立功。在周军的浴血奋战下,三个月后平定了契丹叛乱,大军凯旋,献俘于五凤楼下,实现了陈子昂《奏白鼠表》中“执馘献俘,期在不远”的预言。

 

古人这样过春节

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您有没有感受到过年的气氛?古代洛阳人是怎么过年的?老洛阳人都有哪些过春节的风俗?

1 驱傩、燃爆竹、说吉祥话,压岁钱您就别想了

“新年到,真热闹,小朋友们哈哈笑!穿新衣,戴新帽,见到大人问声好!”这首儿歌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但要告诉您的是,您这次穿越到的是唐朝,不好意思,这个时候棉花还没有传到中原来,棉衣和羽绒服更不可能穿上了。压岁钱呢?唐朝也没有这个风俗。放鞭炮?那更不可能了,当时火药虽然已经发明,但离走进人民群众生活还有段距离。

不过您也别急,既然到了唐朝,除夕夜肯定不能在家守着看春晚了,来大街上加入驱傩队伍吧。古人认为年是一种怪兽,过年本来就是为了驱除妖魔鬼怪、祈求吉祥平安,尤其平时城里要宵禁,难得除夕夜可以出来狂欢一把,就难怪大家不载歌载舞、欢呼笑闹了。

玩儿够了,您也该回家了,唐代的洛阳城虽然在当时是大城市,但也没路灯啊,所以平时只能靠星光走夜路,但除夕夜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个时候家家户户会在院里点火堆,当时这叫“庭燎”,火光会透过院墙和大门,把街道都照亮。

快到子时(23时到1时),您听到远处传来的爆竹声吗?当时火药虽已发明,但还没用到鞭炮上,所以大家放的都是爆竹,也就是把竹子投入到您家院子里的火堆里,听着竹节被火烧的时候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还会迸出来一阵阵金红色的小火花,是不是也增加了一些过年的气氛?

子时一到,街上钟鼓齐鸣,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得提醒您,该给长辈行礼了,一边行礼还要一边说“福延新日,庆寿无疆”“福庆初新,寿禄延长”这样的吉祥话,才不失礼。不过您别指望有压岁钱,红包也是没有的,因为唐朝没有这风俗啊。不过别失望,如果您要是变成个小孩子来唐朝过年,而且来到了个富户,家里长辈可能会给您金银铜钱,或者珠宝绸缎类的物品,取个吉利。

2 喝屠苏酒、挂幡祈福,吃“汤中牢丸”少不了

大年初一这天,唐朝叫元日,又叫元旦,不过这和咱们今天的元旦可不是一回事。早上您一醒来,看到枕边放了一件新衣服,摸上去虽然也怪厚实暖和,但这肯定不是棉衣,因为棉花直到宋朝末期才从西域传至中原,所以这件新衣服八成是羊皮做的。

到了屋外,除夕夜烧的大火堆也熄灭了,满地都是碎竹屑,不过院子里多了一些新东西——一根长竹竿上挑着一面寒风中飘着的长条形旗子。您仔细打量,这旗子是不是有点眼熟?是不是跟日本影视里的鲤鱼旗挺像的?您还真猜对了,日本人过男孩节升起的鲤鱼旗就是从我国传过去的。不过唐朝人大年初一在院子里悬挂这种幡子,是用来祈福的。

这个时候,已经有人在门口换桃符、贴门神和春联了。桃符就是桃树枝干削成的一对红色木片,挂在大门两边用来避邪,门神还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秦琼和敬德,现在有些农村还能见到。

贴完了春联,家人再互相拜拜年,终于要进入激动人心的环节——喝酒开吃!元日这天,喝的是过年专用酒屠苏酒,这种又叫“岁酒”的酒,其实是用大黄、白术、桔梗、桂辛等中药材混合制成的,据说喝了能避瘟疫,但就听这配方,想必味道谁喝谁知道吧。

大过年的,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糖果了,不过唐朝时甘蔗制糖法传入中国不久,蔗糖还不普及,您吃的这是麦芽糖,叫胶牙饧。和洛阳渊源很深的白居易在《七年元日对酒》中提到“三杯蓝尾酒 ,一楪胶牙饧”,这蓝尾酒就是屠苏酒,胶牙饧是类似于灶糖的麦芽糖。

餐前甜点和酒都用过了,下来主角登场。一盘冒着热气的饺子来了,这一千多年前的饺子其实和现在的样子区别不大,但如果您要给别人说这是“饺子”,那估计大家会不明白,因为在当时饺子叫“汤中牢丸”。为啥叫“汤中牢丸”呢?很简单,因为当时还有油炸的牢丸、“笼上牢丸”等。

3 祭祖追远、走亲拜年,老洛阳人过年习俗不少

穿越回去,总是要回来的。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市著名民俗学家刘百灵拿出一本《洛阳市志》,翻开其中他主编的《民俗志》,向我们讲述了老洛阳人在春节都干点啥。

刘百灵说,咱们现在过的“年”,洛阳人俗称“年下”。在洛阳民间,春节期间要开展祭祖追远、守岁接年、走亲拜年、娱乐休闲等活动。

说到祭祖追远,一家人要在大年初一五更起,所有人穿戴新衣新帽,哪怕没有新衣,也要穿戴整齐,不穿破洞之服。家家先要在屋门外挂灯,洛阳老城多挂宫灯,县乡有挂马灯、玻璃罩灯或者煤油灯的,边远山村也有点松明者,名为天灯、神灯,取天地同辉之意。正堂的桌子上摆上祖先牌位,或者轴子(即把平时卷起的家堂轴子放开),设五谷、肉食和果品、面供,还有的人在墙壁正中挂上先人像,并配有“祖宗功德大,子孙孝思长”的颂联,横批是“慎终追远”。全家人则要沐手燃香焚帛,长辈致“吾祖贤德,润泽子孙”之类的颂词,然后按照长幼之序向先人行香叩拜。孟津农村,除在家中祭祖之外,天亮后还要到祖祠或宗族长者处再行叩拜祖先牌位之礼。嵩县、孟津、伊川诸县农村多在除夕之夜燃柏枝、鸣炮祭祀。

祭祖之后燃放鞭炮,全家喝“头脑汤”,即由切成方块的凉粉做成的汤,也叫粉汤。在洛阳郊区伊河岸边农村,初一五更家庭主妇不起床,男主人早起,所以初一早饭由男性掌灶,这是因为媳妇辛勤劳作一年,应该歇歇。

俗话说“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大年初一,现在家中拜年,晚辈向长辈行叩头礼,长辈发放“压岁钱”,栾川则称之为“压腰钱”,名曰“添岁”,最幼者和新媳妇得压岁钱最多。拜过家人后,还要到长辈那里去拜年,即便不熟之人,见面也要招呼一声。

到了大年初二,则要探亲拜节,尤其是新婚夫妻要探望娘舅,先男方后女方。到了大年初三初四,既是串亲之日,又是邻里相互宴请饮酒之日,称为“饮节酒”,这是处理邻里关系的重要方法。初五为“破五节”,俗称“破五送穷”。到了初六,店铺就要开始营业了。

如今初七这天,好多人会突然发现马上要上班了,再享受假日最后的惬意,但在古代这天可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日“人日”。“人日剪彩”还是唐代洛阳的重要活动呢!连武则天都要过的这个节究竟有啥说头?今后我们将一一为您道来。

本报首席记者 李砺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