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建设副中心 打造增长极 发力都市圈 形成新引擎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9月23日 星期
第三届客家文化论坛在我市举办,与会嘉宾共话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
客家之根就在河洛 强化经济文化合作


22日,第三届客家文化论坛在我市举行,这是今年河洛文化旅游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洛阳是客家人最主要的迁出地,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自称“河洛郎”。

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180余名客家社团负责人、客家文化研究专家、新生代客家代表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加交流活动。大家纷纷表示,将始终情系故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带动更多客家人到洛阳寻根问祖、投资兴业,为洛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谈发掘:翘首中原,根在河洛

“翘首中原,根在河洛。在我很小的时候,长辈们就告诉我,河洛地区是客家人最早的故乡。”美国费城崇正会董事长、美东深圳总商会副会长赖玉光在论坛上表示,近年,洛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客家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客家文化的内涵,客家之源纪念馆将为海内外客家儿女的寻根之旅提供高端历史文化平台。美国费城崇正会将继续号召海内外客家社团和客家乡亲多来洛阳,寻根观光、投资兴业,为洛阳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深入发掘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弘扬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基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稚田认为,对客家文化精神内核的提炼,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客家文化精神,为我们的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安国楼表示,洛阳文化资源内涵丰厚,尤其是河洛“根”文化在客家族群中根深蒂固,并在世界华人华侨中得到广泛认同。深入发掘洛阳在客家先民南迁中的标志性影响,研究探寻洛阳与客家文化的渊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谈弘扬:加强交流,多元表达

如何弘扬客家文化,并赋予其独特的时代精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民族自豪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给养。”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院长、闽台客家研究院院长陈弦章认为,做好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的弘扬与传播,要充分将传播客家文化和展现文化自信结合起来;要加强客家人“闽西祖地”与洛阳客家南迁出发地之间的联系,共创品牌,推动中原客家之源区域、南方闽粤赣客家形成之地、海内外客家人播迁之地三者形成体系。

李稚田建议,弘扬客家文化要实现多元化表达,采取更多吸引受众的传播方式,同时把研学教育机制引进客家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当中,让受众获得别样的体验。

谈传承:整合资源,促进繁荣

如何突出洛阳文化特色,做好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历史文脉延续下去,推进文化繁荣兴盛?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仝红星认为,洛阳不仅是客家精神之源,也是客家商道之源。在新的历史时期,洛阳要把商道和客家商道文化建设融入洛阳的发展战略之中。他建议,要积极吸引客商参与洛阳文化、洛阳商道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的文保和文物开发经验,进一步发挥大遗址的旅游和社会教育功能;加强客商文化研究与弘扬,构筑河洛新商道,采取有力措施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吸引客商和客家人回归,推动洛阳经济腾飞。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陈弦章认为,整合客家文化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当今全球文化创意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当前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他建议从以下方面推进客家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把客家传统文化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突出客家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促进作用,创作更多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创新客家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方式,把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通过产业化手段、合理的商业运作,促使优秀的客家传统文化产生经济效益。创新客家文化产业经营方式,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文化品牌,培育客家文化精品,把客家传统文化与多媒体、软件开发、信息咨询、创意设计、图书出版、影视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客家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子,用产业化的方式把客家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到国内外,抢占文化市场的制高点,提升客家文化软实力。

本报记者 孟山 王子君 通讯员 雷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