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2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农村留守儿童 示范家长学校”挂牌
熊耳山,见证扶贫接力赛
增加车辆 做好春运
铁路春运 今日启动
城区冬季灭鼠灭蟑专项治理工作情况
农民有困难 可拨12316
客商在洛宁建起培训基地
关心群众是最大的政治
勤政务实 解民心忧
领到年货多开心
严把进人关 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制
我市新增临时旅客列车
再培育20家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2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熊耳山,见证扶贫接力赛
  熊耳山深处有一个白土乡,乡政府到栾川县城的距离大抵相当于县城到洛阳。

  1987年,市里确定扶贫联系点时,市委组织部领导从地图上圈定了这个又穷又偏的乡。

  20年来,11批扶贫队员以乡里最偏远的王梁沟村为立足点,默默进行着一场爱心扶贫接力赛。

  劈山开大道

  第一批扶贫队员刘京生深有感触地说:“不到白土,体会不到行路难。”

  当年,30出头的刘京生撇下两岁的孩子,到白土乡扶贫。他一大早从市区出发,需要在县城倒一次车,再搭马车、拖拉机,最快夜里才能到。他说,那时乡里通往村里的路是羊肠小道,马车都不通,自己常常几个月才能回家一趟。

  从那时起,市委组织部6任部长坚持把修路作为突破口,加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修路,市委组织部从领导到扶贫队员,捐款、跑项目、动员群众出工……想尽了一切办法。

  两年后,王梁沟通往外界的羊肠小道宽了,路基垫起来了;又过了几年,变成了沙石路面,雨雪无阻;2003年,白土乡第一条水泥路开通,王梁沟等7个村有了水泥路。

  据统计,市委组织部先后通过争取资金、协调项目、发动群众自筹等形式,为白土乡投资数千万元,累计修建乡村道路50多公里,架设大小桥涵30多座,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2005年起,他们又帮助乡村修建通组道路100多公里,使124个村民组全部通路、通车。

  扶贫队员刚到王梁沟时,发现村里学校的房屋是危房,教学设施简陋,其他村也多是这样。他们在市委组织部领导的支持下,协调社会各界献爱心,先后建设了4座希望小学,进行了老校舍改造,配套了桌椅、教学仪器等。目前,白土乡已全部消除学校D级危房,在校生人均校舍面积达标。

  扶贫队员和乡村干部、群众一起,年年施工不间断,使电力设施、自来水、电话、电视、远程教育网等项目建设基本得到普及。

  在新农村建设中,扶贫队员积极投身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中,进行入户步道、沼气池等建设,村容路貌焕然一新。

  架起致富桥

  白土乡土地贫瘠。市委组织部领导经过实地调查,确定了发展“核桃、柿子、连翘”特色经济作物的思路。

  基于这一思路,扶贫队员协助乡里制定“特产富农”10年规划,按照“山上林、沟中果、田间粮、地下药”的产业布局,实施“两园五户百棵树”工程,即每村建设两个以上以果药为主的示范园,每个村民组培育5户以上“种、养、加”项目示范户,每户发展100棵以上以柿子、核桃为主的经济树。

  现在,“白土无核柿子”远近闻名,野生连翘量大质优,核桃、中药材种植渐成规模。

  为打响品牌,理顺销路,扶贫队员与乡里有关人员一同跑“白土无核柿子”、“伏牛山连翘”国家原产地保护申报,2004年终获得通过;2005年,扶贫队员又联系龙头企业定点收购,彻底解决了群众卖果难问题。此外,市委组织部领导还牵线让王梁沟村与洛龙区关林镇皂角树村结对子,皂角树村在关林市场专门开辟“白土土特产销售点”,帮助王梁沟开辟洛阳市场。

  王梁沟地薄不产菜。一茬茬扶贫队员领着群众干,3年里帮村子建起节水灌溉示范田2000多亩,村民90%的菜粮实现了自给。

  播下鱼水情

  本报1999年8月曾报道过扶贫队员李方:“胡子拉碴,穿双球鞋,忙着整地。”

  李方在王梁沟4个多月,帮农民收割、耕地,村里有红白事,他就去帮忙做饭,与村民感情很深。去年年底,李方顺路到村里去。两位大娘看到他,跑回家里拿出一兜柿饼,在坑火上烤热了,追着让他吃……

  通过为群众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市委组织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均地沟村前坡组村民郭保献年老体弱,妻子半身不遂,市委组织部领导多次前去送现金、面粉、食油,队员王明朗悄悄把自己兜里仅有的200元钱塞给了他。

  每位在市委组织部工作过的人,都不止一次为白土扶贫捐过款;20多名队员进村帮扶,没有一个人提出孩子小、老人身体不好需要照顾等困难,一去就是几个月,扶贫精神一茬茬传了下去。

  人心是杆秤。王梁沟人均纯收入比20年前增长12倍,村民自发在村口立起一座碑,刻下每位扶贫队员的名字。

  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我们要把扶贫接力棒传递下去,发扬扶贫精神,帮助贫困村发展经济,让农民都走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 王继辉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