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哪个博客不撒谎
一个人散步
散装英语
清新·空灵·高远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7 年 2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

水席:

唐 风

古 韵

汤汤水水里的

□本报记者 陈旭照

  鱼龙混杂、粗制滥造……细想,这洛阳水席的毛病还真不少。上升到打造洛阳城市文化名片的高度,洛阳水席现状堪忧;为水席前途考虑,每一个热爱洛阳的人都应责无旁贷。

  五、打造又一张文化名片

  有朋自郑州来,我带他看了龙门,转了关林,中午回到市区,问朋友:“吃啥?”“你不是说正在写洛阳水席吗?咱就吃水席吧。”两个人去“真不同”有点耍大,我便带他到了老城历史文化街区,进了一家听说水席做得不错的饭店。

  点了三个菜:燕菜、莲汤肉片、洛阳熬货。菜端上来,朋友的第一句话是:“挺实惠,分量怪多。”等他吃下几口燕菜,语气有点变了:“我能吃出是萝卜,但糠糠的,没你吹得那么好呀,也就酸酸的辣辣的。”我有点尴尬,好在是狗皮袜子不分反正的哥们儿。下来吃的莲汤肉片还不错,朋友点点头:“嗯,还可以。”坏就坏在第三道菜洛阳熬货。朋友先拿勺子舀了一口汤:“怎么这么腥呀?”我赶紧一尝,可不,这腥气像死鱼身上的味道。“晚上请你去‘真不同’。”我赶紧赔笑。朋友不买账:“啥洛阳水席,还说是千古名宴呢,你也真敢喷!”

  这点经历,回来跟一个同事讲了,他也有同感。有一次招待外地朋友,他慕名来到瀍河一条曲曲弯弯的胡同,进了一家家庭水席园,点了几个常见的水席菜。吃完了问朋友:“感觉咋样?”“还可以,挺利口。但怎么都是酸辣味?”

  这就道出了洛阳水席的现状。现在的街头菜馆或家庭饭店,菜种大众,经济实惠,三五个人三五十块钱就能吃个肚儿圆。可要仔细回味,留下的印象也只有“酸辣味了”,尤其是汤水,有人总结“洛阳水席三要素,味精胡椒加老醋”。这看起来是调侃,实际上却是“切中时弊”,这样的水席,第一次吃了新鲜,第二次吃了可以,第三次吃了恐怕就会腻味了。

  看着满街飘摇的水席招牌,有人很为洛阳水席的前途担忧:“水将不水,席将不席。”别说与其他菜系抗衡了,就是继续发展,也成问题。还有人道出了如今洛阳水席的三大软肋:取料一般,牛、羊、猪、鸡、鱼皆可上桌;调味单一,酸辣从头到尾;做工粗糙,半成品上笼蒸馏加汤上桌。“这样的水席果腹尚可,要上升成菜品,特别要上升到烹饪文化层面去讲,就很难站得住脚。”

  有关人员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了造成现今局面的原因。水席大宴从宋以后渐衰,到民国时期跌至最低谷,这个时期,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经济低迷。在此背景下,“原有着宫廷贵族血统的水席大宴,如逃难的公主流落到了民间”,入乡随俗,任人摆弄,终于成了今天的蓬头垢面,难上桌台。

  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哼,危言耸听!水席就是汤汤水水,吃一道换一道,如行云流水。”非要找出那么多讲究干啥?它本来就来自民间,是百姓的盛宴,非要给它披上华丽的外衣,弄成个四不像为何?

  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洛阳水席已经成了洛阳的第三张文化名片。外地人一谈洛阳,除了龙门石窟、牡丹,就是水席了。但不争的事实是,与龙门石窟和洛阳牡丹相比,洛阳水席给人的感觉太浅太薄太土,外地人慕名而来扫兴而去的例子,不在少数。

  除了制作上的弊端,洛阳水席还有一大软肋——文化的缺失。关于这点,现在已经有人认识到了这点并做出努力,总结出了一个个洛阳水席的掌故与传说,但不足的是,这种总结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你在“真不同”,可以边吃边听有关水席的种种说道,除了享受美味外,心理上更有一种对洛阳厚重文化的沉醉。可你要到街头小店吃水席,你让他说说典故传说,恐怕除了东关大萝卜的故事外,别的还是一无所得。水席文化的推广还任重道远。

  还有怎样适合东南西北各方人口味需要的问题,还有如何走出洛阳的问题等等,要想真正成为洛阳一张厚重的历史文化名片,水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完)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