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国内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中央军委举行迎新春文艺 演出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 
六方会谈进入尾声 
劣质国际名牌皮鞋 被烧,烧出了什么?
“熊猫烧香”计算机病毒 第一案在鄂破获
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将定点生产
重庆一民警连续执勤 20小时不幸殉职
洛阳·辉煌二○○六
台湾新版历史教材 不提南京大屠杀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2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辉煌二○○六
  (上接第一版)

  ——串串经济成果的背后,是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招商、项目双带动举措的结果。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借外力发展,是推动经济列车又好又快前行的另一轮子。

  “环境是竞争力,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哪个地方在优化投资环境、创业环境上抢先一步,生产要素就往哪里流动,财富就往哪里聚集,哪个地方就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争得优势。”

  在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动员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连维良一席话,深刻指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对于招商引资、巧借外力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06年,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建设最佳发展环境城市,作为一个奋斗目标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一系列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出台。“打造诚信政府”、“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下大工夫”,成为市政府工作的关键词。

  在公务员队伍中,大力提倡和培养主动服务、高效服务、协作服务9种意识,促机关作风转变。2006年“十一”长假期间,40多位市级领导干部带领市直部门负责人,深入50多家企业、科研院所,收集200多条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和建议。市政府专门召开座谈会,对问题逐条分析、解决,对建议积极消化、采纳。

  首席服务官制度,是我市在优化经济环境中的有益探索。一年来,共为20家企业派出首席服务官114人次,解决困扰企业发展难题37个。

  为搭建优化经济环境的长效平台,市政府连续出台和推行10项制度;建立了交办信访案件、领导包案、党政联席会、派下访工作组、责任调查和责任追究等信访稳定工作机制;建立了《请办事项周报》等30多个周报和《工作提示函》、《工作沟通函》等协调、落实、督办机制;建立了无缺位工作制、双休日正常办理请办事项和确保公文正常运转等制度,均收到了预期效果。

  花香蝶来。去年应邀来洛的香港华侨华人总会会长古宣辉,在我市作了一番考察后说出了肺腑之言:

  “现在是来洛阳投资兴业的最佳时机!”

  这句话也许道出了众多投资兴业者的心声。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和利用市外境内资金分别达到2.1亿美元和102.8亿元人民币,增长85.5%和251%,引进了尚德公司太阳能硅片、阿特斯太阳能电池、洛宁玩具厂、宜阳30万吨4A沸石等一批超亿元的工业项目和宝龙城市广场等一批重大商贸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上了一个大台阶。非公有制经济呈蓬勃发展之势,共完成增加值480亿元,上缴税金58亿元,分别增长33.5%和29.3%。

  碧水穿城花满径,洛阳名列“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前茅

  在去年“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评选活动中,洛阳位居参评城市前茅,可见古都洛阳魅力之大!

  自2001年开展“双创”活动以来,我市在加快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方面,步子一年比一年迈得矫健、有力。

  ——一大批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项目完成,洛阳城更加美丽多姿。

  2006年,洛河以北城区共实施190个改造建设项目,完成总投资65亿元。

  新区建设如火如荼。

  ——做好生态文章,洛阳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水从城中走,城在山水间。”这是如今洛阳城的真实写照。

  “宁可牺牲GDP,也要确保环境美!”

  2006年,市政府环保之剑指向了污染严重的领域。一是治理大气污染,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此项工作,市区周边10吨以下的手烧燃煤锅炉被取缔,投资5亿元新建集中供热工程和煤气工程,3000多家饭店用上了清洁的煤气……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3天,是上年的1.12倍。

  二是治理水污染,对全市矿山采选、化工、印染、造纸、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以及我市境内的洛河、伊河、汝河、涧河等地表水体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经过努力,伊洛河出境断面水质控制在省定目标以下,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2006年11月20日,洛浦公园向东延伸工程开工,这意味着横贯市区的这条绿色玉带将更加壮观!

  2006年春季,市园林部门完成69项绿化工程,种植乔木100多万株,花灌木386万株。林业部门继续加强周山、龙门西山、小浪底、上清宫四大森林公园的绿化、管理,昔日荒山如今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一期如期实现开门迎宾。绿树、鲜花、草坪处处,洛阳生态城市的魅力日益显现。

  ——精细化管理,让洛阳城面容更加清秀。

  加快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必须像对待将出阁的新娘,配以精心梳理打扮才会更靓丽。2006年,洛阳狠抓城市精细化管理。结合创卫活动,建立了市容巡查、垃圾有偿清运等一系列长效机制,对市区342座公厕进行改造并全部免费开放;深入开展“五小”单位、社区环境、集贸市场治理等活动;在多条道路施工中采取特殊措施,确保路面达到高强度的受压标准,避免了塌陷。投入数千万元实施路灯照明和景观亮化工程,溢彩流光的夜景,成为美丽洛阳的又一张名片。

  精细化管理,为生活在洛阳的人们带来了更多温馨;精细化管理,为古都平添了无穷魅力!

  一年戴上六顶桂冠,开局之年旅游业呈现新气象

  2006年,市委、市政府继续强力推进“旅游强市”战略,在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产业规模、旅游经济效益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呈现出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从政府主办向市场化运作、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

  2006年,洛阳接待国内外游客2802万人次,同比增长30.6%;旅游总收入136.7亿元,景区门票收入3.8亿元,分别增长30.5%和50.8%。游客在洛停留时间由过去的1.5天延长至2.5天。

  ——“老外”来得多,客源日益丰富。

  去年,我市确定以入境游带动国内游的发展思路,除加大对境外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工作力度外,市有关领导亲自走访国内几家大旅行社,与其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利用其遍布海内外的网络吸引更多游客。这一做法取得了突出效果:去年9月至10月,1000多名日本游客分乘10架旅游包机来洛参观。这是我市历史上入境人数最多、国际包机批次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此外,我市去年还接待了31个旅游专列和7架旅游包机,入境游和国内游人数均呈快速增长势头。

  ——景区建设迈大步,历史文化游与生态游比翼齐飞。

  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一期工程、周王城广场扩建工程竣工迎宾,不仅使市民多了两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为外地游客了解洛阳城市新面貌提供了新“窗口”。加上洛浦公园、新区南湖音乐喷泉、城市周边森林公园等,洛阳的城市历史文化游越来越有看头。

  与此同时,我市南部各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伏牛山旅游大开发的机遇,加快景区建设速度:嵩县白云山投资1500万元的停车场项目、栾川龙峪湾景区4000平方米的停车场项目、新安龙潭峡谷大门口至新峪公路10公里的进出景区道路工程、汝阳西泰山及马兰峡谷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快速推进,自然生态游热闹非凡,已经与传统的历史文化游呈“比翼齐飞”之势,洛阳旅游更加丰富多彩。

  ——六顶桂冠反映洛阳旅游业实力今非昔比。

  2006年,洛阳旅游业捷报频传。

  在“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评选活动网民投票环节,洛阳获得参评城市第一名的桂冠,在整个活动中获得参评城市第二名的好成绩,龙门石窟风景区获得参评景区第二名;在去年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排名中进入前20强,是我省唯一进入全国20强的城市;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被联合国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大会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小浪底风景区在亚太旅游联合会等举办的“2006中国旅游胜地品牌推广峰会”上喜获“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殊荣。

  “十一五”开局之年,旅游业一年戴上六顶桂冠,在往年并不多见,它反映了洛阳旅游业实力的增强,其大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

  “沼气进了院,日子赛神仙”,新农村建设带给广大农民实惠多多

  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破题之年。市委、市政府结合洛阳实际,决定从农民最关心、与生活最密切的事做起——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增收上落脚。 

  ——多策并举发展农村经济,希望的田野前景诱人。

  2006年,我市继续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六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畜牧业快速发展,农民来自畜牧业的现金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34.3%;烟叶面积稳定在28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0万亩,优质苹果30万亩以上。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0多家,带动农户65万户,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7%。

  劳务经济又取得新突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5.3万,劳务创收45亿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40%以上。

  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是保证。2006年,全市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台账建立,实行实名制管理;全面推行“乡财县管”,进一步理顺了县乡财政体制;农信社全年清收不良贷款5.2亿元,完成省计划的113.8%……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壮大整个县域经济。去年,各县(市)区围绕优势上项目、围绕特色求发展,县域经济增长迅猛。9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7亿元,增长28.5%。在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栾川、嵩县、宜阳、伊川和偃师的排名分别比2005年上升了425位、100位、53位、24位和1位。

  ——轰轰烈烈的“村村整治”活动,拉开了新农村建设序幕。

  去年我市先后两次集中开展“村村整治、千村达标、百村示范”活动,掀起村容村貌整治高潮。全市共2993个行政村,经过整治,100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1000个整治村面貌明显改观,80%以上实现了“三清七集中”。

  “沼气进了院,日子赛神仙。”嵩县白云山麓的明白川村村民王建春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全村用上了沼气,做饭、烧水洗澡都用它,家里卫生也好了,跟城里人生活差不了多少。

  大力推广沼气工程,是去年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得意之笔。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全市新建沼气池6.4万座,使总数达13.8万座,惠及120多个乡镇、1/3的行政村。成立沼气技术服务公司30家、服务协会(站)610个,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与此同时,完成“村村通”工程827个村2100公里,庙祖线栾川方村至卢氏界、邵吉线吉利段等9条129公里干线公路建成通车,在全省率先并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油(砼)路;解决饮水安全14.8万人;建设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农资购置、文化等服务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00个;建设扶贫安置点44个,搬迁深山区贫困人口3000户11886人。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在加快建设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上作出了有益探索

  洛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一些艺术门类的根在洛阳。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资源大市向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跨越,是2006年市委、市政府又一项高度重视且抓出成效的工作。

  ——“五个一工程”创作有了新收获。

  “五个一工程”是宣传文化工作的导向性工程,在繁荣文艺创作、引领先进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06年,市文化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戏曲《洛神赋》剧本进行了最后修订,《大山的呼唤》、《煤海情深》等一批新创作的戏曲作品得到进一步加工和提高;大型舞蹈诗《河洛风》进行了复排,推出的《河洛风》旅游版,在第24届牡丹花会期间演出,倾倒了数十万观众;2006年洛阳影视剧创作成为文化生活的一个新亮点,先后拍摄完成了电影《木札岭》、《红石坪》、《愤怒的钢琴》,电视剧《河洛人家》、《市长热线》等,向外界展示了洛阳优秀的历史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成果以及独特的民风民俗,扩大了洛阳的影响力。

  在艺术创作领域,戏剧《山妞》剧本荣获全国“田汉文学奖”二等奖,剧目获得全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优秀作品奖。图书《中国牡丹大观》和歌曲《牡丹盛开的故乡》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豫剧《大山的呼唤》获得省戏曲大赛金奖,小品《都市寻梦》获得省第九届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一等奖。

  ——社会文化活动异常活跃。

  2006年,我市成功举办了2006年春节电视晚会——《河洛欢歌》、新年音乐会、全国著名古筝名家演奏会、庆祝建党8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等,丰富了洛阳市民重大节庆日的文化生活;在中小学生文化教育方面,组织了有60多万人次参加的第十三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市委宣传部获得该活动全国组委会颁发的“组织特别奖”。

  2006年9月,“中国·洛阳周末广场音乐会”与广大群众见面,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内容,迅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成为群众文艺活动的新亮点,进行的十几场演出场场爆满,被誉为“新洛阳的城市名片”。

  2006年,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成绩卓著。我市文物部门积极且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丝绸之路捆绑项目和大运河项目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工作中,抢救性地挖掘了“河洛大鼓”、“十万宫廷乐舞”、“海神社”、“大理王狮舞”等濒危传统艺术,并把杜康酒酿造技艺及文化、洛阳正骨、唐三彩、洛阳水席、关林朝圣及关公文化等9项洛阳传统文化项目,作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项目进行了申报。其中河洛大鼓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文化体制改革事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06年,市5家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演出机构,全面完成了资产评估、职工身份置换等多项工作,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我市的经验被省产业办推广,洛阳被列为全国文化产业试点城市。积极推进市广播电视局、洛阳日报社、牡丹花会办公室、市体育局、新闻出版局、旅游局等文化产业相关部门体制改革,剥离其经营部分组建独立的企业,形成了一批国有文化龙头企业。

  2006年,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洛阳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思路已经形成;洛阳歌剧院、龙门石窟保护研究展示中心等6个文化产业项目成功入选省重点扶持的项目库;一批民间演出艺术团体、社会文化中介组织发展并壮大;特别是初步实现了文艺演出活动、文化艺术产品与旅游、会展、体育等外围产业的结合,既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机遇、增添了活力。

  发展成果惠及普通百姓,“和谐”成为古都时代特征

  时近年关,漫步洛阳城,彩球、灯笼高悬;商场、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公园、广场上,老人悠闲地散步,孩子在奔跑嬉戏……人们安居乐业,处处呈现一派繁荣祥和景象!

  2006年,市委、市政府更关注民生,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加快建设全面发展的和谐洛阳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绩。

  ——人们工作生活更安适。

  全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各项安全生产考核目标,受到上级表彰。

  命案攻坚、打击传销、痛击欺行霸市、打黑除恶……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10个方面的问题,出重拳、用重典,强力实施“平安建设”工程,铲除了假恶丑,增强了群众安全感。

  2006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圆满完成。全市新增就业13.2万人,占省定目标的143%,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2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1.8万人。发放小额贷款9400万元,占省定目标的171%。

  社会保障能力增强。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21.2亿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农村低保全面推开,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补充医疗保险救助制度。

  ——教育、体育、卫生全面开花。

  继续实行“两免一补”,资助贫困学生101万人次,投入659.2万元,为农村中小学配备课桌凳10万余套;高招上省定本科线12998人。成功举办洛阳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四国女篮对抗赛、中俄拳王争霸赛等重大文体活动。18所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184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2万人享受补助4846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动作协调的公共卫生体系。

  ——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市财政局成为河南唯一被命名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的地方财政局,市旅游局有望被授予河南唯一的“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涧西区荣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栾川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偃师、洛宁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嵩县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等等。

  …………

  数说成绩,令人感奋不已。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曾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今天,640多万河洛儿女正按照市九次党代会绘就的宏伟蓝图,团结一心,奋发图强,明天,必将在实现中原崛起的伟大征程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创造更大的辉煌!                

  、                                 本报记者 石文禹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