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千年帝都”与“东方之珠”的亲密对话
于丹是一坛成功炒作的“好酒”
难忘三次“一刀切”
电子报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3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洛浦漫笔
于丹是一坛成功炒作的“好酒”
  中国有句老话:酒好也怕巷子深。再好的酒,如果不宣传,大伙儿不知道,照样是卖不掉的。茅台可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名酒,可谓“天下无人不识君”,但人家那广告还是铺天盖地,生怕天底下还有哪个角落的人不知道。民间还有一句俗语:狗凶酒酸。如果人缘不好,众人明知你的酒好也坚决不买,再好的酒也只能放酸。

  时下人气指数极高的于丹,就是一坛成功炒作、人缘也好、同时质量颇佳的“好酒”,所以销路极佳,供不应求。她在北京图书大厦签名售书时,排队的人里里外外站了好几圈,多达上万人,于丹半天就用完了几支签字笔。《于丹论语心得》首印就是60万册,在各大城市图书排行榜名列榜首长达数周。

  但实事求是地问一句,于丹的书是不是就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于丹这坛“酒”是不是就香成绝世佳酿、琼浆玉液?显然还不至于。平心而论,这本书也就是一本写得比较好的通俗读物,文笔流畅,语言精练,贴近现实,可读性较强,仅此而已。

  可为什么一坛味道还行的“低度酒”,却在国内掀起一股“于丹热”,闹得无人不知、洛阳纸贵?依我管见,关键就在于媒体的炒作、造势在起作用。央视的《百家讲坛》率先全面推出,京城大小媒体争相宣传、渲染,本来相貌平平的于丹,又被捧为美女作家;于丹自己也不闲着,满世界飞来飞去签名售书,会见读者,接受采访,忙得不亦乐乎。就这样,各种力量汇聚在一起,就造成了2006年引人注目的“于丹现象”。

  于丹的成功,可以说一半靠实力,一半靠公关,二者缺一不可。其实,在大学与科研院所里类似于丹或水平高于她的学者、教授大有人在,他们之所以没有脱颖而出、一飞冲天,成为公众注目的“学术明星”,原因就在于他们只会或只想埋头做学问,在象牙塔里一干就是几十年,默默无闻,影响也就限于学校、单位或同行的小圈子中,这既是他们自己的缺憾,也是社会的损失。我们知道,文化、思想类的东西和物质财富不一样,分享的人越多,影响面越大,价值也就越大。所以,我赞成于丹、易中天、阎崇年等一批学者、教授主动走出书斋,借助媒体力量,传播知识,推介学术成果,努力实现学术平民化、知识通俗化、讲课趣味化,以生动有趣的传播手段,把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传播开来,发扬光大。

  很多年前,毛泽东有一句名言: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解放出来。今天来看,我们的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历史类的内容,都有必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人民大众那里吸收养分,把知识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以开启民智,服务社会。这样,知识活了,学术研究有价值了,学者、教授的成就感也突出了。当然,还有不菲的收入,算算吧,光是于丹一本书的版税,就有好几百万元,这些钱她在大学教书一辈子也挣不到,这就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啊!

    □陈鲁民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