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经济人物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百姓是天 发展是源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期4  
 
2007 年 3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百姓是天 发展是源
——天源集团董事长马荣彬的民生情结
  “2006感动洛阳十大年度人物”马荣彬同志接受记者采访。
  天源集团高山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掠影。
  董事长马荣彬同志雨中在公司水泥厂调研。
  天源集团资助的全省千万老年人健身风采展示伊川分会场。
  市、县领导高凌芝、娄会峰、公小平、梁光照等同志在天源第二水泥厂竣工典礼主席台上。
  县委书记娄会峰同志、副书记司志华同志在天源第二水泥厂调研。
  县长公小平同志在天源新农村建设现场调研。
  马荣彬同志获“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荣誉称号。
  马荣彬同志荣获“爱心中国——第二届中华慈善人物”。
  马荣彬,男,1956年出生,河南省伊川县人,本科学历,北京大学MBA在职研究生,洛阳市政协委员,曾从事行政工作16年,1993年开始创办民营企业,现任洛阳市天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十几年来,他全身心致力于民营经济,工作上开拓进取,管理上创新思路,事业上蓬勃发展,带领广大员工和股东,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发展的独特之路,被誉为“天源模式”。
  获奖感言:

  创新发展是基础,科学发展是根本,一个企业对社会的关爱之心,对老百姓的奉献之情,只有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使自己的义举、善举、创举落到实处,真正造福这片热土,让更多老百姓走上小康大道。人生的最大享受,就是和大家一起发展,共同创造财富,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从一无所有到资产总值8亿多元;

  从一个小煤矿到拥有36个企业的集团;

  从一个家族式小企业到3000多名农民股东的企业大家园;

  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伊川县……

  短短几年,马荣彬以他惊人的毅力,超凡的才能,广袤的思路和博大的胸怀,整合了农村的闲散资金,开发了山区的人力资源,以“有钱大家赚,大家富才是真正富”的发展理念,赢得了老百姓的互动和共鸣。

  “兴一批企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成了天源集团发展的主旋律,也使这位原本农家出身的民营企业家,同老百姓有了更浓的情愫、与民生有了更深的情结。

  富裕老百姓:独辟蹊径

  洛阳市十大经济人物、天源集团董事长马荣彬,致力于民营企业,始于15年前。

  马荣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参加工作也在农村,长期和农民在一起,摸爬滚打,“一锅搅稀稠”,他深知祖祖辈辈的贫穷和无奈:单一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耕作习惯,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制约着人们的发展,困苦着人们的生活。几十年艰难的农村生涯,也使马荣彬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立志有朝一日更新农民传统意识,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1993年9月,已经从政16年的马荣彬横了心,铁了胆,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政府部门工作,回到了故乡——伊川县高山乡郑村,在老家西边荆棘丛生、乱石嶙峋的狐狸坡上,搭起茅庵,用三块石头支起灶台,办起了村中的第一个煤矿——三田煤矿。他卖粮食,卖牲畜,卖家当,卖农具,向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左邻右舍、门前门后借,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当他捧起熠熠发光的第一块煤炭时,这位倔强的汉子潸然泪下,他哭了。

  产煤了,赚钱了。马荣彬把以前帮过忙、借过钱的伙计们叫到一起,如数还清了借款,并情真意切地说:“当初,大家明知道我没有钱,借给我钱,明知道前边是个坑,跟着我跳,现在赢了,有钱大家赚,大家富才是真正富。从今天开始,按原借钱的数目,吸收大家参与煤矿的股份,这次还钱权当是第一次分红吧。”在座的人原本想着借出的钱能收回就不错了,没有想到本钱回来了,还额外得到了相应的股份。

  “有钱大家赚,大家富才是真正富”,这句话传了很久,很久,也传了很远,很远……

  三田煤矿后来改名为丰田煤矿,这其中还蕴含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三田煤矿创办初期,有12个股东,大家各抒己见,谓之12张口,众说纷纭,众口难调。为了统一思想,提高效率,减少扯皮,迅速决策,每4个股东选出一个代表,参与管理,4张口组成1个“田”字,12张口为3个“田”字,故把煤矿定名为“三田煤矿”,以体现企业管理的民主集中制。后来在并购另一家煤矿时,由于多数农民股东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站得不高,看得不远,险些贻误时机,失误决策。

  管理的实践,使马荣彬深刻认识到,企业要发展,不仅要民主,而且更要紧的是集中。所以三田和另一个煤矿合并的时候,马荣彬干脆把古人象征“天、地、人”的“三”字,来了个大一统,一竖穿三横、改三田煤矿为丰田煤矿 。

  “三”、“丰”虽是一竖之别,一字之差,但它表明了企业管理思想的更新和发展:一方面天地人合,天地人和,才能丰产丰收,酿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天人合一,天地一统,才能高度集中,打造卓越的时代高峰。谈到这段发展历史,马荣彬感慨万千,他诙谐地说:“早期的发展,我靠两大法宝,一靠家族,二靠‘不民主’”。

  从三田煤矿到丰田煤矿,马荣彬干中学,学中干,他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越干越能干,越干越敢干。

  凭着已经创办企业的经验、信誉,把农村分散的钱筹集起来,转化为民营企业发展的资本,组建工厂,创办企业,村民既可以作为职工,凭工作取酬,又可以作为股东,按股份分红,农民工资、红利双收、公司、股东共赢,发展了事业,富裕了百姓。引导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创出了民营企业创业、发展的好模式。几千户农民股东就是靠着这个路子和模式,奔上了小康富裕路。

  心系大发展:梦想成真

  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当时兴起的县办五小工业浪潮中,伊川县地方国营水泥厂应运而生,厂址就选在高山乡这片土地上。

  水泥厂在不断生产着“洋灰”的同时,落后的立窑生产设备、传统的技术工艺,也不断地污染着环境。黑烟翻滚着、粉尘飞扬着、噪声震击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涛声依旧”。周围农村的老百姓、学校的师生,就在这样的无奈中忍受着、生活着、煎熬着。

  东邻,与水泥厂仅有一墙之隔的高山公社高中的师生们,更是深受其害。朗朗的读书声,难与隆隆的机器声共鸣;明窗净几的学堂,不能和粉尘漫天的环境和谐。当年,就读于这个高中的学生马荣彬和他的老师、同学们一起饱尝了苦头。冬天西北风刮来,教室里桌子上、凳子上落满了一层灰,寝室里被子上、衣服上布满了一层尘,就连吃饭时碗里也常有粉尘光顾。盛夏酷暑夜晚,轰鸣的噪音如雷贯耳,搅得师生们夜不能寐。改变学习环境已经成为高中师生的一致呼声。马荣彬在他的作文《我未来的志愿》里这样写着:“要么迁走高中,要么改造水泥厂”,一个美好的梦想在他的脑海里涌动着。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水泥厂周围的一些群众陆续到乡里反映情况,要求解决水泥厂污染问题。一次,已经在高山乡政府工作的马荣彬接待了他们。群众一看,乡政府派了个年轻娃娃来"忽悠"大家,就想给他出个难题,说我们来了这么多次,啥时能解决问题?马荣彬深知水泥厂污染的严重和解决问题的难度,又想起自己当年的梦想仍是一场空,随口说了一句话:"等我当了厂长,问题就解决了。"大伙儿知道这个初出茅庐的年青人说的不过是一句不着边际的话,于是大家都笑了笑,回去了。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几十年过去了,世上的事“无巧不成书”。谁也没有料到当年的公社高中搬走了,水泥厂改制归属天源集团麾下,马荣彬担任了公司董事长,也成了水泥厂的“大厂长”,挥大手笔改造水泥厂的正是马荣彬,采用中空余热发电回转窑生产工艺的第二水泥厂也正巧建在当年马荣彬高中母校的原址上。

  2003年11月,天源集团兼并了县办水泥厂,公司的领导争分夺秒招人才、筹资金、添设备、修机器,仅仅一个月,就全面恢复了水泥生产。

  公司的工作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水泥厂的生产一就绪,改变水泥传统的生产工艺就立即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董事长、总经理和他的班子成员们走洛阳、赴天津、下江浙,考察、论证水泥的最新生产工艺。当“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中空余热发电回转窑水泥生产方案被锁定之后,地质勘测、图纸设计、工程招标、设备定购、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就像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指挥着千军万马那样,在天源集团有序而又紧张、镇定而又热烈地进行着。

  2004年9月27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天源集团第二水泥厂工程的开工挥锹奠基,拉开了集团公司二次创业、多元发展的序幕。动工以来,土建单位、设备生产厂家、安装单位、天源公司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密切合作,日夜奋战,仅仅一年时间,就高标准、高速度、高质量,提前完成了中空余热发电回转窑生产水泥的基建、安装、试车、投产等任务。首创国内同行业建设速度最快、工程质量最优、一次性试车调试成功、一次性并网发电等最新纪录。天源第二水泥厂的顺利建成,标志着公司在发展思路上、管理模式上、理念创新上的成功和成熟,也是公司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新的展示和展现。

  投产这天,马荣彬陪着市、县领导,漫步在如同流水的水泥传送带前,讲解着水泥生产节能环保、降耗增效的新工艺,浏览着高中母校原址上园林式的崭新工厂,抚今追昔,思绪万千,面向未来,心潮澎湃。“‘兴企为民,造福一方’,是我们天源人不变的追求。我们这些大山的儿子,我们这支收起犁耙走出山的庄稼汉,不会忘记在改变自己观念的同时,也同时改变着自己的家乡。”马荣彬的呼唤在高山大地上回荡着……

  建设新农村:一马当先

  立大理念,做大发展,有序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马荣彬创办企业的愿望、组建集团的初衷、奉献社会的行动。公司经济实力的强大和企业文化对股民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公司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天源集团建设新农村行动早,思路新,效果实,在企业所在地伊川县树起了一面民营企业“建设新农村,天源打先锋”的大旗。

  天源集团在伊川县有17个煤矿,这些煤矿多数分布在该县高山、半坡两个乡,涉及12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由于历史原因,村落分布,与地下资源同处一地,困扰着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5年10月,马荣彬主持召开的董事会研究决定:由公司全额出资统一规划建设新村,让村民乔迁新居。村民外迁后的“空心村”,统一还田复耕。这一举措,把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建立发展型、节约型、环保型、和谐型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被誉为民营企业的“民心工程”。

  公司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了股东们的全力支持,更得到了矿区内广大村民的衷心拥护。2005年底,公司制订了矿区新村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决定拿出6000万元,用3~4年时间,分期分批完成矿区11个新农村的建设。并先期筹集1200万元,把矿区内高山乡高山村的新农村建设作为试点、亮点,先行一步,全面推开。马荣彬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新,质量要好,要把惠及农民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大事办新,新事办好,真正把企业办成老百姓富裕文明的家园,把新农村建成农民高品位生活的乐园。”

  公司专门成立了矿区新农村建设事务办公室,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在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矿区群众的积极配合下,迅速展开了工作。当前,公司投入资金已达800万元,近100户农民新居的主体建筑已经竣工,街道、路灯、绿地广场、卫生所、幼儿园及沼气池等公益设施应有尽有,一座高标准、高品位的新农村形象已经矗立在高山大地上。

  高山新村的成功建设,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境界。新建成的民居设计合理、采光好、通风好、适用性强、观赏性强,像社区里的小别墅,不仅使村民们爽心悦目,而且令城里人也羡慕眼馋。宽敞的街道、明亮的路灯、洁净的环境、丰富的活动,使村民们在劳动之余实腾腾地享受到了现代生活的文明。居民住房由过去的“外延型”变为“内涵型”,楼房向空中发展,大大节省了土地,过去农户的宅基一般占地在0.6亩左右,现在只有0.25亩,每户可节约0.35亩。新宅占地、老宅复耕,新老占地相抵,全村实在在地多出了40亩耕地。企业所在地70%的劳动力就近打工,人均月工资在1200元左右,一笔不菲的收入实贴贴地装进了农民的腰包。

  村民依靠企业富裕,支持企业发展,反过来公司的发展惠及社会、福泽百姓,企业、村民互依互靠、互惠互利,形成的鱼水关系、良性循环,更为公司做大做强、百姓富裕富足,奠定了坚如磐石的群众基础。

  人和人的牵手,心和心的相通,经济的发展,民生的福祉,生态的自然,社会的和谐,是马荣彬和天源人永不懈怠的追求!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愿更多的企业家成为带领百姓致富的表率,引领农村文明的先导!

  (许光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