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经济人物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浓墨重彩人生路 淡描轻写银满仓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7 年 3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从偏僻山村的苦孩子到清贫的民办教师,再到意气风发的银行职员、指挥若定的银行管理者。他一路走来,“一蓑烟雨任平生”,执著地为钟爱的金融事业奉献青春,创出了骄人的业绩;他不显山露水,待人接物不事张扬,却让员工如沐春风,口服心服;看似举重若轻、无为而治,却赢取掌声一片。他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行长张银仓——
浓墨重彩人生路 淡描轻写银满仓
本报记者 郑凤玲 通讯员 王武兴
  与老干部亲切交谈
  出席洛阳银企洽谈会
  参加荣辱观教育
  阅读是张银仓的一种习惯。
  保持农村人的本色
  参加农村对比教育
  张银仓,男,1955年出生,河南省陕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洛阳市中心支局局长。他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金融家,一个有着儒雅风度的管理者。在他的带领下,人行洛阳中支有效发挥基层央行职能,在贯彻货币政策、维护辖区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中锐意进取,不断跨上新台阶,为支持洛阳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获奖感言:

  我想引用牛顿的一句话作为我的获奖感言:“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支撑我这份荣誉的巨人,就是人民银行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是洛阳市金融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荣誉属于他们!

  还没见面,记者就听到了对他的“叫好”声

  拿到采访题目,记者先对这位行长名字产生了好奇。银仓、银仓,倒真“名副其实”。但却觉得银行领导,整天和资金、贷款打交道,总给人冷冰冰、高高在上的感觉。

  但是,这种印象很快就有了改变。

  3月5日,记者来到人行洛阳市中心支行。不巧,张银仓行长陪同市领导到郑州与各家银行洽谈项目推介事宜了,记者只好进行侧面了解。

  “行长成了十大经济人物?太好了,真是众望所归!”办公室工作人员周丽虹快人快语,看到记者的惊诧表情,她解释说:“去年,我们行在张行长领导下,不但获得山东、河南两省‘A级行’最高荣誉,而且在上级行济南分行组织的领导满意度评选中,满意度达到了96%以上,这还是在除掉6张废票的情况下,要不极有可能是100%呢!有几个老干部,还准备专门到济南分行表扬他呢!”

  “要问我们为啥拥护他?那是因为他对员工非常关心。新年上班第一天,他带领行领导在大门口迎接。庆祝‘三八’节,女职工外出活动,因为天气不好,本来预计19时返洛,却一直到22时才回来。没想到张行长一直在等。他说:这么多同志不回来,我的心就一直揪着。这让我们心里热乎乎的。每个人过生日,都会得到他的祝福。这本他编的《品德与人生》就是我过生日时,他送的礼物!”她自豪地向记者展示扉页留言,赫然签着张银仓的名字,字迹潇洒有力。

  “去年建军节,他让每个退伍军人把认为最珍贵的照片带来,做成幻灯片放映。”在银行宣传群工部,副部长李广平和张志勇如此介绍。

  记者更加惊讶于这个特殊“点子”。当时情况怎样?

  “哈哈,让人激动得很!几十个人聚在一起议论纷纷。看这张英武帅气的是某某,年轻时这么精神!那张英姿飒爽的是某某,多漂亮的女兵!有的照片已经太老,大家还在那里猜猜他是谁!勾起了大家对部队生活的回忆,大家都表示要拿出军人不服输精神,把工作干好!”

  听到这里,记者不由得对这位银行领导刮目相看——有如此人文关怀,如此对下属“用心”,难得。

  晚上,记者翻阅张银仓编著的《感悟廉洁》,看到一篇发言稿,别出心裁地从一首江南小令说起: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室低。

  盖了高楼和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 ……

  他用直白幽默的语言,一下子抓住人心。记者越来越好奇:这个身为金融家,却处处散发着文人气息的张银仓,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我的名字叫‘银仓’,但家里仓库却空空如也”

  6日上午,记者终于见到了采访对象。中等身材、衣着得体、微笑自然,这是我对张银仓的第一印象。

  话题当然是从他的名字说起——

  好多人都以为我的名字是当了行长才改的,其实是因为家里穷,才给我起了这个名字,希望能够银子多多。但我家别说银子,连吃的东西都没有。

  我出生于三门峡市陕县店子乡,那是一个很偏僻的山沟,运输基本全靠肩挑手提,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那点儿可怜的庄稼,但就是把成熟的麦子割下来,搬回家打成麦粒,就得费很大力气。我至今还记得在酷暑天割麦子,或钻在玉米地里除草,汗水浸到刺伤的脖子或胳膊上的难受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同伴们纷纷退学挣工分,母亲却依然顶着沉重经济压力支持我读完高中。毕业后我到了一所小学当民办老师。那是个怎样的学校啊,全校共有13名学生,最远的学生离学校4公里。一下大雨,我就得踩着崎岖山路去接。

  这样的生活过了5年,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我迎来了生命中第一个转折点。为啥报考银行学校?当时想法很肤浅:觉得银行工作稳定、舒适。

  考上大学之后,母亲常常步行20公里山路,到邮电所给我寄棉衣、棉被,以致我后来不敢听《北国之春》,因为有几句歌词分明是我们母子写照:城里不知季节已变换,妈妈又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每次听我都禁不住潸然泪下!因为我的妈妈已经永远离开我了!

  毕业之后,我到了人行三门峡分行工作。刚开始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可慢慢我理解了银行实质上起着聚集闲散资金,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对资金进行社会再分配的作用,它对于地方经济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决定把它当作我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因为我的努力,我的职位慢慢升到了科级,1984年我被定为副行长后备人选。就在春风得意之时,一个“意外事件”把我从高空推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

  两起铭心刻骨的“事件”

  按照银行制度,银行空白汇票必须入保险柜保存,我一向很遵守这个制度,可不知为何,在那个节骨眼上,有一沓汇票锁在了办公室抽屉里,而没有入保险柜,一夜之间汇票不见了!

  我不敢怠慢,立即上报。最后处理结果是:虽然没有造成经济损失,但还是违反了制度,我不但被取消了副行长的提拔资格,而且连现任科长职务也被撤了。这等于说,我以前的工作成绩成了空白,而且在领导心目里,我还成了一个有“工作污点”的人!

  相信每个追求上进的青年都能够理解我的心情。我经历了炼狱般的感觉,连肠子都悔青了。一次次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走麦城”?最后,我把罪过归到自己身上。

  我决心一切从零开始,从坚持制度开始,从头再来。

  1986年,我重新被提拔为副科长,1991年,升为正科长。1997年,我被任命为三门峡市中心支行副行长。

  过了漫长的13年,我重新得到了这个职位。

  虽然有人羡慕地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看你还是得到了重用!但我告诉自己: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尽职尽责,决不允许类似失误存在!不仅为自己,更为了神圣的金融事业。

  本着这个理念,3年后我力挽狂澜,挽救了一个濒临死亡的城市信用社。在金融风险中,它仅剩180多万元现金,面临倒闭。这就意味着国家得为之付出5.7亿元财政收入,还有4亿元贷款收不回来。在这种情况下,我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了2000万元的紧急再贷款,使它起死回生。现在这个信用社已做大做强,拥有30多亿元资产。

  这个“事件”成为我事业中的一个得意之作。

  “十个围绕”吹响金融助推洛阳经济的号角

  2006年初,张银仓被调入洛阳市中心支行担任党委书记、行长。经过深入考察,他提出了“十个围绕”:即商业银行在支持洛阳经济发展方面,要紧紧围绕六大产业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企业流动资金、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洛阳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工业园区建设、旅游经济发展和银企合作洽谈会项目贷款合同的落实十个方面做文章。

  去年,国家一系列紧缩性调控政策相继出台,为确保洛阳经济稳定,他提出了银行信贷“两保两压”思路,即压低水平重复建设,压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保重点项目建设,保流动资金供应,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积极促进信贷资金与重点建设项目和企业的有效衔接。2006年3月1日,举办了“银企合作签约会”,会上银企双方共签约贷款262亿元。

  要想吸引资金,就要有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张银仓提出了构筑“资金洼地”,努力打造“信用洛阳”。通过努力,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减少2.6亿元,还得到了郑州股份制银行青睐,已投放贷款151亿元,洛阳资金“洼地效应”显现,“信用洛阳”的金字招牌日益体现其价值。

  张银仓出任洛阳市中心支行行长一年来,洛阳市中心支行先后被评为洛阳市支持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全省金融服务工作先进单位、金融宏观调控先进单位等称号。

  谈及今年目标,张银仓说,2007年将促进洛阳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增贷款120亿元的货币信贷目标。

  领导者不仅靠权力让人服从,更要靠人格魅力引人服从

  “人民银行是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货币的银行。就要为国家、银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不能摆官架子,决不能养成衙门习气”。作为辖区央行行长,张银仓清楚管理的重要性。他认为用文化管理来铸魂、塑形、凝心、聚力,是最佳的管理方式。为此,他提出了“文化兴行”。

  在他的组织下,一本洛阳市中心支行《文化手册》问世了。序言中,他引用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字描述“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狼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

  在书中,他让每一个科室都亮相,让每个人都留下自己的人生格言,以此激励每个员工自觉规范自己行为,努力工作。

  “张行长没有官架子。他知道我们心里想点啥。”“他笔耕不辍,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是位良师。”员工们如是说。

  面对记者转述的这些赞誉,张银仓摆摆手,拿起《品德与人生》,给我念了几句:“管理没有完美,只有和谐。无为而治是一种管理上的和谐,和谐管理重在沟通,人性化管理才是和谐管理的本质。”记者明白他这些话的含义。

  在他的倡议下,全行员工捐助成立了“爱心家园”,收到捐款2.1万元,已经先后救助了刘顺德和李雪珍两个特困员工;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3月份过生日的员工名单;新年上班第一天,许多中层干部都收到了行长祝愿:“新年上班第一天,我要由衷感谢你心贴心的支持,表达我心贴心的谢意……”

  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是本不离身,笔不离手。三门峡市中心支行新办公大楼竣工,他赋诗两首,表达了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员工们一起到农村调研,他即兴做诗;考察完美国和加拿大,成就了他的一本书《美加之旅》……“处处留心皆学问”在他这里得到了最完整的体现。

  采访最后,张银仓即兴唱起了行歌《我们的荣光》:“走过艰辛,走向辉煌,人民银行永远伴随蓬勃希望……”

  这,就是张银仓,一个性情中人,一个儒雅的管理者,或者说,他只是一位朴实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