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又是一年牡丹开
传奇魏家坡
飞歌国花园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4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记忆
传奇魏家坡
  邙山岭上有一个古老的村庄,背靠邙岭,面向小河,古木苍苍,它就是孟津县朝阳乡的卫坡村,位于“洛三”高速与洛孟公路交会的臂弯里。

  卫坡这个村庄,是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卫氏家族在邙岭半坡上修建的。最初冠名“卫家坡”,后来二百多年又改为“魏家坡”。

  魏家坡这片古宅,由规制相仿的十二所宅院组成,其中“三进”七所“五进”五所,近三百间房屋。古宅不仅气势非凡,布局错落有致,而且建筑精美、内涵丰富。走进这片古宅就像看到一本历史书,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感受和收获。

  魏家坡是如何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据魏家族谱记载:魏氏先祖来洛时“一担两筐,人不过十口”。家谱还有叙述:先祖卜居此地,并非匆忙,是踏遍北邙,精选于此。这样说来,魏家先祖来洛时并非“一担两筐”那般贫困。

  现年已经七十开外的魏志文老先生说,相传先祖迁来不久,有一天,一位赶赴新任的官员路过这里,途中不慎丢失官印,十分惊恐。心中焦急万分,又不敢声张。闻听魏家坡有一位特别智慧的人,他便悄悄上门拜访。魏家老爷厌恶官场黑暗,一听有官来访,闭门不开。不想这位官员在料峭的北风里立着一动不动。魏家老爷动了恻隐之心,让进门来。听罢缘由,俯耳密授机宜,官家闻之心里豁然,急秘密差人寻来巧匠,仿造官印一方,并将印置于案上,叫些酒菜,请出住店客人,言说中举赶赴新任,与众人喜庆一番。是夜,客店火起,火光冲天,众人只顾逃命,行囊悉数葬于火海,官员捶胸顿足,欲撞壁自尽,大伙儿连忙劝解,官员称烧了官印也是杀头,不如撞死算了。说着,还从内衣掏出随身银两,掷于店家:“我将赴死,此物何用,拿去再盖间小店去吧!”说罢又欲寻死。众人甚为怜悯,请店家找来笔墨纸砚,写明失火经过,见证失印实属天灾,联名画押为官员开罪,地方官府奏明皇上,免究其责,补印上任。

  这便是魏家老爷的偷梁换柱妙计,使这位官员躲过一劫。也算有情有义,以后这位官家每年都遣人送来许多银两。魏家老爷又聪明过人,善于经营,逐渐富裕起来,置田地,建宅院。当时,这群古宅从开封以西、潼关以东没有比得上的。不管这些传说是否准确,魏家先祖聪明智慧是令人相信的,今天,只要看到魏家这群规模宏大的十二所宅院,不仅选址得当,建筑风格雅致,而且在建筑宗族祠堂时,就先期建造学堂,还订立了“教子家训”,泱泱数千字,足见先祖的远见卓识。

  “魏”“卫”如何变迁?

  魏家坡,是个姓氏村名。这里培植出来的紫色牡丹,名贵群芳,因出自魏氏,以“魏紫”命名。然而魏家本不姓“魏”而姓“卫”。错用“魏”姓竟然数百年,多少代人想改都很难改过来。到了公元1999年,孟津县民政局才正式发文件,将魏家坡村更名为卫坡村,魏家人的身份证也才由“魏”回到“卫”。

  说起由来,还有一段曲折有趣的故事。卫氏源于周,是卫康叔的后代,东汉名将卫青也是魏氏先贤,明洪武年间由山西迁移到河南济源轵城,清顺治年间迁于洛阳北邙。由姓氏和着地形而名卫家坡。其三世孙卫天禄因家道殷实,名士颇多,与邑侯魏公(洛阳地方官)素有往来,又同朝为官,魏公错以为同魏同宗,多有照应,后来户书造册、书柬往来均以魏字为之,加之卫氏家风严谨,疏财乐施,接济贫困,魏公奏请朝廷,使得卫家受诰封四人,圣旨皇封匾额,具称魏氏,加上卫魏同音,也就沿袭下来,以至于祠堂、匾额、墓碑皆都写成“魏”。这一错将近二百年。

  到了清光绪年间,族人将以“魏”复“卫”重立祠堂。因北祠堂在魏氏家族历史上有不可替代的荣耀和作用。所以,只有将南院建于道光年间的民房改为南祠堂,同时供奉卫、魏先祖神主。谨于北祠堂区别“卫”“魏”二字,竖起“魏复卫”碑记。也有卫氏后人是另一种解释:当年魏家在朝为官者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恐不慎获罪时,株连九族,便将魏家族人一分为二,南院为“卫”,北院姓“魏”,以规避株连之灾。

  所以,今天卫坡村还存留着一个家族有南、北两个祠堂,也算一个奇特现象。

  (题图为魏家坡的清代宅门及建筑上的木雕)

  □薛玉峰/文 宏民/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