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财经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生物柴油:绿色能源 多重效益
让科技成为 牡丹产业发展主动力
涧西区法院“执行救助金” 帮扶困难申请人
沪深两市“跌跌”不休
“三夏”帮扶机进地头 农民抢收小麦不发愁
新闻网广告
市场之变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7 年 6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市场之变
  义乌市从1982年开始办市场至今20多年中,市场形态、市场管理、市场辐射的客商主体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变”中,义乌赢得并一直保持了“华夏第一市”的美誉;在“变”中,义乌人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市场形态之变

  国际商贸城是义乌市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商品交易场所,建筑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米,有商位2.2万多个。步入商贸城,如同进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名商场,窗明几净,配有中央空调、大型电子信息屏、电梯、数据中心等设施。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大型的市场,竟看不到客商大包小包采购运送商品的情景,商贸城外也难见来来往往的货车。在每个商铺里,店主只是守着一台电脑和一部传真机,忙着查询信息、发送资料。

  该商贸城负责人介绍,每个商铺的作用只有两个:商品展示和订单交易,即商铺中所摆设、陈列的商品是样品,一般不出售。客商来采购时,根据样品选中某种商品,便与店主(大多为某一产品的代理商)签订订购合同;店主便把客商所要商品的种类、花色、型号、数量等资料通过互联网或传真发到生产厂家,生产厂家根据要求,把货发到店主指定的物流仓储;店主再通过托运公司把货物发到客商手中。

  这位负责人还说,义乌人是靠办市场发家的,市场形态也与社会一起进步。从1982年到现在,义乌市场形态最初是小商贩把塑料布铺在路边,把一些小百货摆在上面叫卖,即马路市场,后来发展到室内市场,再后来发展到以零售和现场批发兼营的大型市场,而以商品展示和订单交易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商贸城,已经是第四代市场了。

  这位负责人还说,在每次市场转型时,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都能及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加速市场转型。这种市场形态的变化,带来的是交易量的剧增,也使义乌走出了浙江,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市场管理之变

  市场重在管理。1993年,义乌市政府对市场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变革,组建成立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公司,承担小商品市场建设与物业管理职能,工商管理部门按照国家“管办分离”的政策,不再直接创办市场,只承担市场行政管理的公共职能。原属工商部门管理的夜间保卫、车辆管理、卫生保洁、门卫值班等工作一并交给市场经营主体去做。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工商分局副局长楼斌说,彻底实行“管办分离”,为工商部门减了压,工商部门可以集中力量做好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查处、商业欺诈行为的打击,从宏观上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等。

  就在记者到义乌采访的前夕,义乌市工商局出台了一系列助推经济发展的举措,其中包括开放新的经营范围、首次允许台湾居民申请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建立外商登记主体数据库、开通境外常驻代表机构网上审批系统等,受到了广大经营者的欢迎。

  市场辐射客商主体之变

  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公司投资部副经理黄一杭在接受采访时说,义乌人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和危机感。

  在改革开放之初,当大多数地方还不重视小商品经营时,义乌人开始放开小商品市场,并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小商品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地方重视小商品经营,面对“短缺经济”时代造成的小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义乌人又提出“贸工联动”的发展思路,一方面从事小商品的贸易,另一方面兴办工厂,从事小商品的生产加工。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当各地商品市场繁荣之后,义乌人开始走规模经营之路,“买全国的货,卖全国的货”,以商品的小、全、廉赢得竞争。

  进入20世纪,当国内的小商品市场相对饱和、竞争日趋激烈时,义乌人则把目光投向了世界,他们迅速在中国东北、西北、西南的边境城市创办义乌分市场,借助边境贸易的影响力,吸引世界各地的客商来义乌采购商品。据了解,目前,义乌60%的小商品已经出口到212个国家和地区。在义乌有600多家境外企业开办了商务代办处,8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义乌这个“小商品海洋”,已经成为世界的“购物者天堂”。

  本报记者 石文禹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