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的“反切”用语
大脑的空间有多大
惊心动魄闹洞房
国画
会议记录
国画
洛阳新闻网
娱人娱己
再睹伊河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6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知多一点
洛阳的“反切”用语
  在洛阳住久了,就会发现许多洛阳话的说法和写法不一样,如“史家沟”叫“沙沟”,“李家洼”叫“俩洼”,“符家屯”叫“发屯”,“青阳屯”叫“枪屯”,“吕家庙”叫“俩庙”,以及“落花生”说成“拉生”,“媳妇”说成“袖”,“出来”说成“揣”等等,有些说法已没有汉字能标出。如“瞿家屯”叫“quā屯”,“苗家沟”叫“mià沟”,“顶上”叫“dàng”,“底下”叫“dià”。虽然其他方言里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北京话里把“不用”讲成“甭”,但是远没有洛阳话普遍。这种语言现象,就是我们汉语音韵学上说的“反切”。

  “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读方法。因为那时还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就用两个汉字来拼读。用现在的读法就是用上字的声母、下字的韵母及声调,得出读音。比如“史家沟”,取“史”字的声母和“家”字的韵母和声调相拼合,就成“沙”字的读音,“史家沟”便叫“沙沟”。

  我国古代语音还没有音标符号,便发明了“反切”法,并将这种方法用来给汉字注音。因为拼读较难,人们称“反切”是“玄学”、“绝学”。

  清代小说家、音韵学家李汝珍在其《镜花缘》里说:唐敖、多九公由于不懂“反切”,在黑齿国受了紫衣女子的奚落,所以到歧舌国时下定决心要学会“反切”。不料,歧舌国的国王为这事还颁布过一个法令:如果有把“反切”私自传授给外国人的,不论贵族、平民,一律严加惩处。后来,多九公给王子和两个王妃治好了病,国王这才勉强答应多九公的要求,并召集全体大臣,一连商议了三天才决定写了若干字母,密密层层封好,交给了多九公,并再三叮嘱:“切勿再传给别人。等回到贵国以后,再拆开来看。”多九公等人将“反切”法带了回来,从此中国才有了“反切”。

  这只不过是奇谈。反切是在汉语语音构成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根据史料记载:“反切”产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之后。最初是民间的“反语”,后由文人用于字书,给汉字标音。最先用“反切”注音的就是孙炎,他是三国魏的经学家、训诂学家,是当时著名经学家郑玄的弟子,时称“东州大儒”,撰有《周易春秋例》,并为《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等书作注,另撰《尔雅音义》,都用“反切”注音。东汉、魏、晋皆建都于洛阳,孙炎长居洛阳,正是受到洛阳民间“反语”的启示才将“反切”正式用于字书的,今天洛阳话中仍然存有大量的“反切”用语,足以说明“反切”产生于洛阳。

  自从东汉末“反切”正式运用于字书之后,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1700多年来,“反切”作为注音的主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的书籍,所以今天认识“反切”,对于阅读古书和学习音韵仍有用处。

  段书远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