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社会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我爱洛阳,理由多多
走进艺术圣殿:不可抗拒的诱惑
假碘盐坑害百姓 8年后盐贩子落网
遇事别慌乱 骗术难得逞
“恢复高考,我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奇!炎夏菊花开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6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72万人中录取7000人,苏澎的高考经历让他终生难忘——
“恢复高考,我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30年前的高考,让我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今年48岁的苏澎是河南科技大学机关党委书记。回忆起1977年的高考,他露出感激之情。

  苏澎出生在郑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高校老师,母亲是科研人员。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在班里拔尖儿。1976年,高中毕业的他正赶上上山下乡的热潮,便响应号召到许昌禹县褚河公社插队,把上大学的梦抛在了脑后。

  得益于一个同学的家长在新闻单位工作,苏澎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比别人早。但当时,他还担任着大队的农机站站长,有很多工作要做,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复习。直到家里再三催促,他才回到郑州复习。那时离高考仅有1个多月,高中时的班主任说他“回来太晚了”。

  很快,苏澎又回到了农村,他的户口在那里,要回去报名。恢复高考第一年,理科考试共4张卷子:语文、数学、政治、理化。“中学学过的东西我都没忘记,但毕竟当时学的知识太少了。而且,那一年全省有72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只录取7000人,上大学要百里挑一啊,能不紧张么?”苏澎回忆说。

  最后的复习颇有冲刺的意味。和他同屋的一个知青报考的是文科,两人各有所长,互相帮助。白天生产,晚上他俩就点起两盏煤油灯熬夜复习。两人一张桌子对脸坐,一晚上半公斤煤油点完才睡觉。第二天早上他们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鼻孔──鼻孔全被煤油熏成黑的了。

  考试在当地中学进行。苏澎印象最深的是,发完卷子后,桌面上竟找不到一块大一点的平面写字。他还记得数学试卷上有一道函数题他见都没见过。毕竟过去是班里的尖子生,分数下来,他考了220分,比本科线高出30分。当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大队后,乡亲们都替他高兴,他还专门买了两条“洋烟”发给前来祝贺的乡亲们。

  苏澎回忆说,当他第一次坐着校车从中州路过的时候,便爱上了这个城市。学校对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很重视,配备了最优秀的老师。同学们更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就像海绵吸收水分一样,每次见到老师都问这问那,拼命汲取知识。在大学里,苏澎学习拔尖,还是班里的文体委员。

  毕业后,苏澎顺利留校。据他回忆,当时全校400多名老师,恢复高考后的首届毕业生就占70多名。1985年,他考上已更名为洛阳工学院的本校研究生,继续深造。在此期间,他一直担任着学校的教学任务,后逐渐转为行政。

  “那一年参加高考的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恢复高考,才有了我的今天。”             本报记者 石蕴璞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