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伊尹庙
印度人的 “小题大做”
少见多怪加拿大
新闻网广告
洛阳儿歌
国画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6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伊河行》系列报道之三
伊尹庙
本报记者 王继辉/文 梅占国/图
  明代所立的石碑
  潭头镇的一口古井
  伊河两岸出的第一个历史名人叫伊尹,《尚书》说他治国有方,辅佐商汤建立了商王朝,其子伊陟,父子辅佐商代4个王。

  栾川、嵩县、伊川都有纪念伊尹的庙(祠),都认为伊尹出生在他们那里。

  史载,伊尹“居伊水之上”、“耕于有莘之野”。多数历史学者倾向于伊尹为今栾川人之说。

  现在,栾川一条从北川到县城的县乡公路已经很少有车辆经过。据说,3500多年前的一天,求贤若渴的商汤从位于现在偃师的商城出发,风尘仆仆慕名前去拜访伊尹,翻山到栾川南川时,碰到了外出的伊尹,后人把这道山岭唤作遏遇岭。

  伊尹的家离现在的栾川县城不远。从县城沿伊河上行约2公里,岸边原来有一座伊尹祠、一块明代所立的石碑,上书“耕莘古地”,相传为伊尹出生地。

  就在栾川的伊河之畔,人们发现了仰韶文化、文山文化灰土层和夹沙红陶、磨光黑陶、石斧、石镞、铜镞、弹丸,出土了夏代和战国时期的陶片。

  栾川县城的伊尹公园,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游玩,人们在公园门口会看到一座高大的伊尹像。

  嵩县纸坊乡的伊尹庙,为明代所建,现存庙房、门楼、石碑,向人们诉说着伊尹的故事;伊川平等乡的伊尹祠、伊尹墓、一条静静流淌的与“尹”同音的银河,倾诉着伊尹的传说……

  除了栾川、嵩县、伊川,还有登封等地认为伊尹出生地在那里。对伊尹出生地的争论,反映出人们对这位被尊为“元圣”的华夏第一贤相的崇敬。

  栾川的历史之谜,还有崇祯太子潜居疑团。

  这个疑团是由《重修伏魔宫并香火祀田记》、《仙坟记》、《祭鬼王文》、《王冲如墓志》4篇碑文引起的。碑文全部由王冲如撰写。主要记述了崇祯太子朱慈烺及其臣属(包括王冲如本人)在清军入关后,逃离北京,长期潜居栾川,偷偷做亡明皇帝,死后葬于老君山下的过程。现在,这些碑文为史学界研究清初轰动一时的“假明太子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人们怀念伊尹,是因为他辅佐商汤做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事。今日栾川,也涌现了许多普通的“伊尹”,同样使人们难以忘怀。

  从洛(阳)栾(川)快速通道进入栾川,经过庙子乡,人们都会被两侧高山上茂密的植被所吸引。你可能想不到,40年前,草庙湾村的霍香山突发大火,危及数万亩森林,杨青云、孟麦娥、马学六等7位草庙湾村村民,奋不顾身全力扑打山火,最后6人不幸遇难,1人负重伤。他们中年龄最大的27岁,最小的是一位女孩儿,年仅14岁,当时被誉为“七英雄六烈士”。为纪念他们,草庙湾村更名为“英雄村”,人们在村中建起了烈士陵园,村民年年前去凭吊。

  洛阳辖9县(市),栾川的县龄最短。北宋末年的1104年,栾川开始从伊阳县(今汝阳县)分离出来,正式置县;元、明、清、民国时期,又分别被卢氏、嵩县分管;1947年复置县;后又撤销数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恢复栾川县至今。

  栾川有个地名叫“卢氏管”,提起来,栾川人几乎无人不晓。不久前,我们从县城驱车前往潭头镇,拐上旧(县)祖(师庙)公路时,经过了卢氏管。

  卢氏管不大,处在一个三岔路口,几座不起眼的房子,人也稀少,连一块标志都没有。如果不是看到路边一个“卢氏管治安室”的牌子、听到同车的县水利局人员介绍,我们真不知道到了啥地方。

  我们下车问路,一位补车胎的师傅一脸自豪地介绍:这里就是卢氏管。过去,从这儿向西是属于卢氏县管辖的;往东是属于嵩县管辖的。我们感叹:小小的卢氏管名气竟然这么大,看来,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对“独立”的栾川影响深远。

  潭头镇过去属嵩县管辖,当时,嵩县的县治在旧县镇。直到洛栾快速通道通车前,潭头镇是洛阳到栾川的必经之路。如今,这里遍布的旅社、宾馆、饭店,见证着当年的繁华。

  到了潭头镇,我们惊奇地看到,街道中间竟然有口古井,有一夫当关的霸气。井壁布满青苔,井不深。路旁商店的李老汉说,这口井有100多年了,再旱再涝,水位都没有变化,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居民用辘轳打水吃,镇上修路时专门把它保护起来了。

  这口井离当年从开封迁来的河南大学不远,附近老人们回忆说,当时,河南大学的师生们天天来挑水做饭、浇园,边劳动、边学习。

  河南大学是在抗战爆发后被迫迁此的。1939年,河南大学迁至潭头镇。1944年,日寇发动“豫湘桂”战役,占领嵩县县城后,突袭潭头镇,河南大学师生和镇上群众惨遭屠杀,河南大学被迫南迁荆紫关。在潭头镇的5年时间里,为纪念“七七事变”成立的七七中学(后改称河南大学附中)共招收了9届11班、270名学生。

  河南大学、七七中学的师生,在潭头兴水利、办农事、传医学,为国家培养了人才,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是20世纪的“伊尹”。

  时隔50年后的1994年,潭头中学重新成为河南大学附中。如今,潭头河大附中的孩子们在教学大楼幸福地学习、生活,几间尚未拆除的旧房屋在默默地回忆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顺着公路前行,在山中辗转10多公里,就到了旧县。河面越来越开阔,伊河开始走出深山,迈进丘陵。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