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时尚休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有戏相伴 我不孤单
做一头 有内容的“驴”
“冷饮”耳饰 清凉一夏
另类卡通包 成人也扮嫩
想快赚钱 就别 玩收藏
休闲乐园·幽默两则
前河大桥
洛阳新闻网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6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乐在其中
有戏相伴 我不孤单
  后排右起第一就是我,前排坐着“大腕”(右起)徐沛东、胡芝凤、小香玉、孙毓敏等。
  绚丽的舞台,耀眼的灯光,音乐响了起来,马金凤、白燕升、小香玉、虎美玲等评委一一就座后,主持人庞晓戈用她那清脆的声音介绍:这位是今晚的戏迷监督员——够子。

  这是《梨园春》第三届擂响中国戏迷擂台赛暨2007年春节晚会上,我有幸被邀请做戏迷监督员、监督评委打分时难忘的一幕。虽然是第二次坐在《梨园春》的评委席上,但一想到要监督十位重量级的戏曲界名家大腕儿打分,心里不免有点紧张。

  没想到半年后作为一个记者去采访马金凤老师,老人家仍然认得我。记得当时晚会结束后马老师曾拉着我的手爽朗地说:“乖,你这年轻的老戏迷来监督我们了!”

  的确,在我们那个戏迷圈里,我通常被称为“年轻的老戏迷”。之所以得到这个“雅号”,是因为我的听戏史和我的岁数基本同龄。据说我在刚会走路的时候,就一摇一摆地跟在同村的大孩子屁股后,循着锣鼓声围在临村的土戏台子前,紧盯住舞台上花花绿绿的戏服,一秒钟都不愿意离开。当然,在那个时候,我看戏还停留在凑热闹的阶段,因为我根本弄不懂白脸的是奸臣、红脸的是关公。尽管如此,方圆数十里每个村的土戏台子前,总也少不了那个小小的我。

  戏曲带给我心灵的快乐是在我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对于戏曲,我是真正有了一发不可收拾的那种喜欢。每次看戏,我都会安静地坐在老爷爷老奶奶们身旁,盯着舞台上的花木兰、穆桂英、秦香莲、老程婴看得出神,他们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一颦一笑都让我沉醉,那种“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气势更是让我着迷。我忽然发现,演员们干脆利落的表演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动作,二八、流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旋律,那些或甜美或粗犷的戏曲声腔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我常为戏中人喜,为戏中人悲;跟着演员笑,跟着演员哭。

  后来去成都上了大学,我对戏曲的喜欢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但一个人听戏稍显凄凉,怎奈偌大一个成都,竟无一个志同道合之人。有的时候,为了让同学陪我听一段戏,我早早地给她们把水果洗好,把茶水泡好,再请她们上座,她们才碍于情面听上那么一小段。于是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同学们大部分都留在了成都,我却坚决坚决抵御了她们的软磨硬泡,打死也要回河南,为的便是能时常美美地看戏、听戏。

  基本上,我是那种听见梆子声就走不动路的人,因此和同事出门,一靠近周王城广场、洛浦公园等有戏迷自娱自乐的地方,她们就拉着我赶紧绕道而行。有一次同事问我,下班之后都干些什么,我回答“听戏”,对方似乎不死心,接着问“除了听戏呢”,答曰“唱戏”,该同事立即作吐血晕倒状。年轻的同事们都说我小小年纪居然爱听戏真不可思议,但我不管,有戏就听,逢戏便看,即便是“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夫妻”,我也看得如痴如醉,那种余音长绕耳边的感觉,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令我心旷神怡。

  作为一个“年轻的老戏迷”,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2006年第二届专业院团擂台赛上,我有幸被邀请做评委,节目结束后和《梨园春》总导演蒋愈红、主持人倪宝铎和庞晓戈以及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荆桦、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静波等一起对专业演员的表现品头论足。在《梨园春》第三届擂响中国戏迷擂台赛暨2007年春节晚会上,又有幸被邀请当监督员,监督评委打分。让我这样一个年轻戏迷去监督马金凤、白燕升、小香玉等名家大腕儿,内心不免恐慌,但总算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任务。

  徜徉在这虚拟的、灵动的古典戏曲意境里,我自得其乐。这种上班工作、下班听戏的日子着实潇洒——有戏相伴,我永不孤单。 (田中够)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