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专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这个十年,洛阳与香港越走越近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6 月 29 日 星期    【打印】  
这个十年,洛阳与香港越走越近
  编者按:再过一天,我们将迎来香港回归十周年这个特殊日子。十年来,洛阳与香港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日渐紧密,香港已成为洛阳对外开放最重要的窗口。本报撷取两地经济往来五个断面,展现给读者。我们期待下一个十年,洛阳与香港会变得越来越精彩。

 

    洛阳时尚中的

  香港气息

  每年,香港贸发局都会举办不同主题的商品展,洛阳中央百货大楼总经理董公元的身影总会出现其间,对他来说,每次参加会展,都是一次与时尚亲密接触的机会。

  “1997年,洛阳人对时尚的感觉非常单纯,说出的品牌仅有梦特娇、金利来。”董公元说,当时洛阳处于传统百货向现代百货的过渡,随着香港的回归,通过这个国际化的时尚之都,一大批国际一线品牌开始进入洛阳人的视线。

  今天,在许多商家看来,品牌包含了商标和内在质量,而香港却集聚了众多国际一线品牌。2004年CEPA协议实施后,内地对香港产品实行零关税,1448种香港产品陆续进入洛阳市场。这些产品多是一些服装、手表、化妆品、数码产品和玩具,对普通市民的生活影响似乎并不明显。但是热衷时尚的人却发现,洛阳时尚中多了几分香港气息。

  拿化妆品来说,香港回归前,洛阳市场上化妆品最好的品牌是欧莱雅、玉兰油。十年间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兰蔻、资生堂等国际一线品牌,通过香港逐步进入洛阳,这让洛阳人感到自己离时尚如此之近。

  香港回归十年,香港产品不但在引领洛阳时尚上留下了印迹,今天洛阳的许多商业模式中也透出香港的影子。新都汇购物公园、洛阳王府井百货,融合了数百家独立商铺,这与香港时代广场何其相像。十年间,洛阳涌现出购物广场、精品百货等众多的新兴业态,善于学习的洛阳人正在追逐香港商业变化的节奏。

  如果你想学习法国的商业模式,不用去法国,在香港你就能和他们面对面。这是容威家电超市董事长车炳恒喜欢将香港作为学习、考察商业文化的最大原因。十年来,洛阳商家不断从香港复制成功的商业模式,吸取商业文化的精髓。

  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洛阳时尚中,散发着来自香港的气息。  本报记者 孙利华

    香港成为洛阳引进境外投资的“桥头堡”

  在洛宁投资玩具公司后,香港中扩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斯诺近日又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并动员香港的商界朋友来洛“一起赚钱”。他还计划在洛阳新区购置房产,把洛阳作为自己第二个家。

  这只是众多港商青睐洛阳的一个缩影。香港回归十年之际,人们蓦然回首,发现在我市所有境外投资中,香港高居榜首。

  1983年11月11日,洛艺彩色摄影冲印中心开业。虽然在全部12万美元中,香港艺吴企业有限公司只投资了5万美元,但这是我市引进的第一个境外投资项目。

  “九七”以后,港资企业进入洛阳的步伐加快了。特别是2005年底以来,港人来洛从旅游观光为主,转为以经济合作和商务交流为主,洛阳迎来香港客商投资考察的新热潮。这两年间,市领导带队赴港招商就达8次之多,其中100人以上的招商大团队就有三四拨儿。

  如今龙门石窟的海报在香港地铁随处可见,《闻香识洛阳》一书也在香港发行,香港各界对洛阳的认知度在提高。今年花会,香港客商组成16个团组,共有290位港商来洛考察和洽谈,是历年来人数最多、规格最高的一次。目前,我市已与1000多位香港客商建立了联系。

  港人常常在圣诞节收到来自洛阳的贺卡,春节收到盛开的洛阳牡丹,而香港华侨华人总会会长古宣辉每次来洛都带来一些商界朋友,介绍给洛阳的老朋友——市商务局副局长曾丹梅,他们中很多人与洛阳人成了朋友。

  除了直接投资,作为高度开放的自由港,香港另一个身份是“中转站”,韩国、美国、日本许多客商经过这里来到洛阳,许多投资项目经这里走进洛阳。

  到去年底,全市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756家,其中香港一地就有342家,稳坐境外投资的头把交椅。港资企业 (不含高新区)占全市目前境外投资存活企业及去年新批企业的46.5%,其中合同利用境外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达11家,涉及机械制造、玩具生产、服装生产、火力发电、纺织加工等多个行业。

  “香港已成为洛阳引进境外投资的‘桥头堡’,其重要性是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替代的。”市商务局外资科有关人士说。

  本报记者 孙利华 通讯员 白宏涛

    直飞,让香江到洛河的距离“短”了

  昨日,涧西区的张先生和妻子在市区一家航空售票处预订了洛阳直飞香港的机票,他们打算在儿子放暑假时,带他到香港旅游。

  “以前坐火车要20多个小时才能赶到深圳,然后还要换乘汽车才到香港,现在坐飞机只要两个多小时就能到。”张先生说。

  今年4月2日,我市直飞香港的航班再次恢复,从香江到洛河,距离似乎变“短”了。像张先生一样坐飞机前往香港,成为很多人到香港出差和旅游的首选。

  直飞来之不易。1993年,洛阳至香港直航包机开通,这是我市航空口岸曾经开通过的唯一境外航线。但其后由于客源不足,经营亏损,于1995年11月停飞。1997年1月复航,1997年8月再度停飞。

  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公务旅行和旅游需求日益增长,港澳游持续火爆。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以来,赴港澳旅游者交通工具中选择飞机的比例明显上升。

  市民外出人数上升,境外来洛旅游、公务和投资人员也不断增加。市旅游部门统计,境外来洛游客中,东南亚游客达到40%左右,而他们都是通过香港来洛。为了我市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及两地人员的便捷往来,恢复港洛航线并稳定运营,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

  在我市有关部门努力下,今年4月2日,我市直达香港的航班得以恢复,为每周一个班次,每周一下午从洛阳起飞,两个半小时便能到达香港。

  市旅游局副局长路毅说,港洛之间的经济贸易、旅游等各种往来日益密切,使直飞成为必须。直飞也将洛阳与香港拉得更近。    

  本报记者 周晓波

    人员交往实现

  “大进大出”

香港会展中心已成为洛阳人赴港旅游的主要景点之一。(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寇兴耀 摄

  “昨天一天,我们就收到赴港澳旅游申报表200多份,比10年前每年的数量还要多。”昨日上午,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副处长宋志刚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他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1995年~1997年6月,我市一共才有200多人申请赴港澳;1997年开办团体港澳游之后,1998年超过480人,2000年超过1100人,2002年达到了2600多人;2004年CEPA协议实施后,数量开始激增,达到6400多人。“今年的数字肯定能超过1万人,很有可能达到2万人。”宋志刚说。

  他介绍,在香港回归之前,内地居民要想去香港旅游,必须要由香港的亲友在香港中旅缴纳费用,然后由旅行社向内地公安部门提供申请表。这种模式被称为“买单旅游”。

  香港回归之后,我市已有5家旅行社取得组织港澳游的资格,只要提出申请,一般在3个工作日内就能获批。几乎每天都有人申请,少时有10多人,多时能达到三四百人。

  同样,开放的洛阳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香港游客。仅在今年上半年,我市已经两次赴香港进行旅游推介活动。统计显示,2000年,来洛阳的港澳游客为4091人,次年增加到7753人,到2004年增至17100人。

  对此,宋志刚作出了这样的结论:“洛阳和香港之间的人员往来,已经形成了‘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局面。”

  本报记者 李松战 通讯员 马少龙

  回归十年,洛阳人与香港人心心相连

  香港人与洛阳慈善事业

  2006年11月25日,董建华的儿子董立均(中)在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资料图片)

  记者 陈占举 摄

  每天上午,一位文质彬彬的小伙子都会照常走进市儿童福利院,开始他一天的慈善援助工作。他叫龚炯,是香港主流梦工厂基金会的代表,已经驻洛阳工作3年了。

  2004年底,香港主流梦工厂基金会开始和市儿童福利院合作,出资援助“家庭寄养”项目。目前已累计出资50多万元人民币,将61名孤残儿童寄养在31个市民家庭。预计到今年年底,通过该项目寄养的儿童将增加到100名左右。

  每年,该基金会还不定期组织二三十人的义工团、访问团到我市看望孤残儿童,和孩子们亲切交流。他们还多次援助我市残疾儿童赴上海等地做手术。由该基金会援建的高档次图书阅览室也于今年5月在市儿童福利院运行,定期举办一系列有益的儿童活动。

  香港回归之后,我市和香港的联系更加便捷、紧密了,儿童福利等慈善事业的交流与合作大大加强。据介绍,香港回归十年来,市儿童福利院康复中心一半以上的员工,接受过香港康复技术方面的培训,达100余人次。受培训人员回来后积极传、帮、带,把香港对脑瘫儿童等的引导式教育法引入我市,对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近几年,市儿童福利院还多次邀请香港专家来我市讲学,做现场指导。

  市儿童福利院党支部副书记周建才说,1997年之前,我市儿童福利事业和香港联系并不多,而在回归后的十年里,通过不同途径,我市儿童福利事业同香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本报记者 李银刚

  洛阳学子在香港

  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国际氛围和优越的教育条件,是读书育人的好去处。记者从洛阳各留学中介机构了解到,随着香港与内地交流更加密切,在渴望送孩子出境求学的家长中,已有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香港这个欣欣向荣的国际大都市。

  据了解,从2000年开始,各大留学中介机构的“各国和地区留学分类”中,先后增开了香港留学咨询处,并设置专门的留学香港咨询顾问。据统计,尤其是近5年,去香港上大学预科班或初高中的人数从无到有,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近百人。

  据涧西区某留学中介机构的香港留学咨询顾问推测,因为香港各大学在内地都是独立招生,学生一般是直接与校方联系,所以去香港求学的洛阳人在数目上应该还会更多。

  另外,每年还有不少香港的中小学老师到我市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本报见习记者 邓超

  81对姻缘喜结连理

  去年2月7日,洛阳居民邢晓波与香港居民赖港田喜结连理并共赴香港定居。昨日,记者从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获悉,据不完全统计,香港回归十年来,我市居民与香港居民已经结成81对伉俪,这一段段甜蜜婚姻,见证了“千年帝都”与“东方之珠”之间割舍不断的情缘。

  翻开厚厚的《洛阳市居民与港澳人士结婚登记簿》,可以看到,1997年香港刚刚回到祖国怀抱时,我市有16名女性居民向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提出了申请,要求与自己的香港郎君永结秦晋之好。十年弹指一挥间。该处李宇红主任介绍说:“从这81对连理中,既可以看到内地居民婚姻观念的转变,又反映出了香港和洛阳两地关系越来越密切。”

  香港回归之初,两地婚姻的本地主角几乎都是女性。步入新世纪,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一是洛阳小伙儿逐渐进入香港未婚女青年的择偶视线,仅在去年,就有两位洛阳小伙儿成了“香港新郎”;二是我市外嫁未婚女青年居住地已从城市区扩展到了九县(市),来自宜阳、孟津、伊川等县的“洛阳新娘”不断给香港男士们带来激动和欣喜。

  分析后一个变化,李宇红主任说,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劳务输出,从嵩县、栾川、洛宁、伊川、汝阳等县走出去的农村女青年在广州、深圳等地打工,她们与同样在此创业的香港青年相识相知,并产生了恋情。

  其实,这81对伉俪还反映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随着洛阳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升。正是这些综合因素,促成了洛阳的姑娘、小伙儿像牡丹花一样招人喜爱。       本报记者 赵志伟

  每年5000头生猪

  直供香港

  生猪直供香港,这是洛阳与香港最早的经贸活动之一。香港回归十年期间,我市每年都有约5000头优质生猪直供香港。

  昨日10时许,我们来到吉利区诚源畜牧有限公司,刚到养殖场门口,便被工作人员挡住。经过紫外线和喷雾消毒,又换上了专门的服装后,我们方才进入生产区。猪栏里,一头头活蹦乱跳的猪娃呈现在我们面前,好不喜人。

  “这些猪都是专供香港的。”谈起养猪,公司负责人李经理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他的养猪场是我市唯一一家专供香港的养猪场,由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牵头,从1994年开始专门养殖供往香港的生猪,目前每年产量在5000头左右。

  这些猪在养殖方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李经理说程序非常严格。目前他们饲养的是一种叫“杜长大三元”的品种猪,这些猪从配种到出栏,都有严格的操作程序。首先养猪场有专门的配种舍、怀孕舍、分娩舍、保育舍以及生长舍和预备出栏舍,各自严格分开,对不同阶段的猪进行针对性饲养。在卫生方面定期对猪舍和工作区进行严格消毒,并根据疫病流行情况,分季节给猪注射疫苗,防止疫病发生。其次,在饲料方面,必须使用省进出口检疫局规定的正规注册饲料厂家提供的饲料。猪在60公斤后不准添加任何药物和饲料添加剂喂养。每月取一次尿样送省里化验,检验是否有药物残留。

  在这样严格的饲养程序下生产的成品猪,是不是一定可以供应香港呢?李经理说还不行。猪长成后,必须保证其体内不含任何药物和添加剂,在品质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其中体重在95公斤到105公斤、体型好、瘦肉率高的生猪,方可装车运往香港。

  因为操作严格,生产的生猪品质很好,养猪场在2006年位列河南省供港生猪品质前三名。他的养猪场现在每年可以出口创汇500多万元,成为河南供往香港的重要生猪产地。

  本报记者 周晓波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