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国画
唐宫流出玻璃河
我吃什么 你就吃什么
知止
安慰我们的若干理由
娱人娱己
鼓声书韵入梦来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7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记忆
唐宫流出玻璃河
刘金魁
  退休后我从洛阳到苏州居住,今年买了房子,请装修公司装修,发现门窗玻璃皆标有“洛阳浮法”的字样。第二故乡的产品进入居室,我感到格外亲切、温馨,同时勾起一段美好的回忆。

  20年前的一个冬日,还在洛阳市文联工作的我到洛阳玻璃厂采访。“洛玻”就建在唐宫遗址上。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后在唐宫修明堂,号曰“万象神宫”,铸天枢,名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天枢高50丈,周长17丈。天枢顶端有直径3米的腾云承露盘,上立4条捧火球的飞龙,作腾云欲飞之状,甚为壮观。

  上述一切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厂房。当我走进一个车间,发现黑板上有一首小诗,让我很欣赏:“我们车间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流着晶莹的碧波,碧波上映着明媚的春光,春光里荡漾着姑娘的笑窝……”这是一位工人写的歌颂我国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的小诗,他把这条流水线比作一条小河,既形象又贴切,充分表达了工人对它的钟爱之情。

  在我采访的前一年春天,国家科委对洛阳玻璃厂的“浮法线”进行技术鉴定,把它与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万吨远洋轮相提并论。后来,它获得国家科学发明二等奖,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表彰的13项实现年利润超千万元的项目中名列前茅。

  我怀着喜悦之情来到“小河”边。尽管窗外寒风凛冽,大地冰封,“小河”上下却是万象更新:百十米长的滚动料道上,闪闪发光的玻璃带正在潺湲流动,两侧的金刚刀划开玻璃毛边儿,自动裁切机来回奔驰,裁下一块块矩形玻璃……这全过程都是自动进行的,用不着工人插手。“河畔”坐着一位姑娘,“河水”映着她的倩影。我上前搭讪:“你这个岗位的职责是什么?”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她调皮地做个鬼脸。大概又觉不好意思,赧颜垂首。

  “你这个工作可真富有诗意……”我的话刚说半截儿,她蓦然站起,用手中的小木棒照准划开的毛边儿“啪嚓”敲了几下,碎玻璃纷纷落下,发出清脆的响声。令人想起“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笑道:“啊,你不仅‘贴花黄’,还‘弹琵琶’呢!”

  姑娘咯咯笑起来。一会儿她止住笑,认真地说:“我们正试验机械手,您下次再来就看不到俺‘弹琵琶’了!”话音里充满了自豪。

  告别姑娘,来到“河源”——熔窑,这儿是火的世界。十多个加热炉呼呼响着,喷出几尺长的火舌,摄氏1500度高温使石头倾刻熔化,向出料口奔涌;窑工们头上冒着热气,脸上汗雨如注,这与姑娘的“对镜贴花黄”的落差太大了。这时,一个老师傅走来,透过护目镜在熔窑观察孔察看,等他一回头,我才认出是副厂长、省劳模赵久逵。他是这条浮法线的主要研制者之一,参与建线全过程,因成绩卓著,曾光荣出席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他由一名普通钳工成为浮法玻璃的生产技术专家。

  旧社会,我国几乎谈不上玻璃工业,解放后虽建了一些玻璃厂,因工艺落后,效率极低,所产玻璃被人讥为“造哈哈镜的良材”。上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浮法”玻璃,是玻璃业的一次革命。但“浮法”技术为英国垄断,各国“浮法线”都是高价买进的。我国科技人员和洛阳玻璃厂职工,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十年奋斗,突破一道道难关,建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浮法线”,彻底打破“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局面……我久久地伫立于巨型熔窑前,望着那一排“火焰山”似的加热炉,注视着那热浪蒸腾、灿烂炫目的玻璃液,犹如旭日照临沧海。这无比壮丽的景象,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端详着刚装修完的新房,我喜不自禁,并在心里默默祝愿“洛阳浮法玻璃”蒸蒸日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