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军旗飘飘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时刻准备为人民利益而战
公益广告
上校军官的白云山情缘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7 年 7 月 30 日 星期    【打印】  
上校军官的白云山情缘
——记嵩县人武部政委张现铭

  本报记者 孙利华 特约记者 罗孝民本报记者 孙利华 特约记者 罗孝民

    漫步国家级森林公园白云山中,只见水在空中挂,云在山间绕,人在画中游。

  多年“养在深闺人未识”之后,2005年10月23日,由中国地理杂志社和全国32家主流媒体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地方”活动揭晓,白云山获得人气和主流媒体“双料”冠军,同年11月,一块刻着“AAAA”级风景区的匾牌挂在了其游客接待中心大楼上。

  熟知内情的人都知道,在白云山的“成长”路上,注入了嵩县人武部政委张现铭太多的心血和汗水。而白云山,也见证了这位上校军官太多的故事。

  穿军装的“导游员”

  入乡先问俗。2004年1月,张现铭走马上任嵩县人武部政委。任职第一天,他的第一个要求让政工科长段红立颇为吃惊:“你把嵩县县志和所有与嵩县有关的诗词歌赋给我找来。”

  一周时间,他翻完了几百万字的史料,读到嵩县现存最早的一本县志——明万历年间的《周南太史》,他如获至宝,特地自己复印了一本保存起来。 “大禹治水”、“问鼎中原”、 “程门立雪”,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居然都发生在这里,这块土地让他着迷。

  嵩县这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居然有着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山水资源。为什么捧着“金碗”要饭吃?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正当此时,嵩县提出了“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这使张现铭下决心:在地方经济建设上,咱“武官”也不能落在人后。在以后的日子里,张现铭踏遍了嵩县的山山水水。

  一次,张现铭和县主要领导等10多人组成的招商引资小组来到了北京,在和一家旅游公司洽谈白云山景区合资开发项目中,一身军装的张现铭主动站了出来,他从嵩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到风土人情、资源状况,娓娓道来,他对白云山的熟悉令洽谈方称赞不已:“这位上校军官完全比得上专业导游,有这样的人才,合作不愁成功。”一项上亿元的合资项目就这样搞定了。

  啃硬骨头的上校军官

  1亿多元的资金,为白云山的“文化名山”之路带来了光明。

  白云山山陡路险,上山24公里长的山路,原来路面仅有3米宽,“S”形弯道共636处,不但车难通行,连步行也如临深渊。因此,修一条宽敞的上山道路,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4年2月,海拔2000多米的白云山上,冰柱、冰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深谷、巨石,在冰雪中显得更加险峻,十几个施工队考察之后,无不望而却步。面对县领导紧锁的眉头,张现铭主动请缨:把最难啃的硬骨头交给咱,并立下了3个月完成任务的“军令状”。

  身着迷彩服的民兵开着汽车、农用车、三轮车,拉着架子车,背镐扛钎,雄赳赳挺进白云山。5000多名民兵宿石坎,搭帐篷,开山劈路,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几百台空压机、搅拌机、装载机在大山的各处轰鸣着,几千辆运料车在山上山下奔忙,一个个身悬峭壁、吊在悬崖打钎的民兵挥钎舞锤……

  许多地方施工料物全靠人扛肩挑,在那些日子里,张现铭一直盯在现场,有时一连10多天没有下过一次山。施工进入攻坚阶段,张现铭累倒了,他就在工棚里一边输液一边指挥。

  历经两个半月的时间,顺利完成了预计8个月的工程量,在海拔100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打造出了一条8米宽的“人工天路”,创造了嵩县建设史上的奇迹,一时成为当地传诵的“不畏艰苦,力创一流”的“白云山精神”。

  编导游词的上校军官

  一次,张现铭陪客人到白云山参观,导游员在讲解时错误不断,大家一时游兴全无,他只好亲自讲解。细心的张现铭事后了解到:白云山开发多年,却仍然没有一本完整的导游词和景区介绍。

  “白云山要想走出中原,必须提高文化品位。”县领导再次把目光转向张现铭。

  说干就干,张现铭马上背着《辞海》、《百科全书》上山,他和大家白天到景点体验,晚上讨论导游词写作,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先后搜集到民间关于白蛇和青蛇在此修炼的传说、大禹治水遗址、西岩寺遗址、楚子问鼎处、楚长城遗址、刘秀藏兵洞、红三军、红二十五军经过旧址等20多个历史传说和故事。

  张现铭首先组织人员从编写导游词入手。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全县组织了一个“编委会”,专门搜集有关白云山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山上的植被、地质等有关资料。

  在白云山上,从千年银杏林到玉皇顶,从黑龙潭到九龙瀑布,每一级台阶都留下了他走过的脚印,每一种植物的枝叶都留下了他触摸的印迹。

  搜集到第一手材料之后,白天,他要处理武装部的各项工作,晚上要编写和修改导游词。那段时间里,张现铭一天最多休息4个小时,整个人瘦了一圈。经过1个月的努力,饱含创作小组成员心血和汗水的13万字的导游词和装帧精美的4本宣传图书终于出炉。

  不停步的上校军官

  在大家眼中,张现铭是出了名的“三快”政委,他说话快、走路快、办事快,似乎总也停不下忙碌的脚步。

  完成白云山系列文化丛书之后,在他的建议下,县里决定建设白云山名人石刻文化长廊。三伏天,张现铭背着从白云山上采来的野菜和反映白云山风景的图片,三上北京,通过嵩县籍作家阎连科介绍,先后得到王蒙、莫言、贾平凹等40余名国家知名作家和诗人的题词。前不久,著名史学家阎崇年来洛,张现铭忍着胆囊炎的疼痛专程赶来,为的是补充和完善李自成“出商洛、入伏牛”的传说。

  白云山的文化品位得到空前提升,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生意好得让一些商户“以前想也不敢想”。玉皇顶上一位姓杨的商户,每天收入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一个星期最高纯收入达到1000多元,而过去一天收入10多元就不错了。

  人们忘不了为白云山出力流汗的张现铭。车村镇下庙村的李安娃在山上当轿夫,5天挣了700多元,他说:“这多亏了张政委,是他给俺送来了‘点金棒’。”

  “你一个穿军装的人,怎么老是去做地方工作?”私底下一些人议论。对此,张现铭报之一笑:“我在洛阳生活了22年,这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为家乡尽点力,有什么不应该的呢?!”

  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张现铭的本职工作并没有受到影响。2005年,嵩县人武部民兵政治教育被济南军区评为先进,人武部党委也被河南省军区评为先进团级党委,他和部长也双双被评为“一对好主官”。去年嵩县人武部率先完成基层民兵组织“一室一库一家”建设,最近又传来好消息,在全军分区岗位大练兵中,嵩县人武部勇夺第一名。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