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产业大镇拓展思路积极转型
我市将建12个 标准化牡丹生产基地
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30名企业
苦练新本领 迎接新学期
全市工业实现利润前30名企业
黄金投资市场人气渐旺
全市各县(市)区工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规范快递 群众受益
《名师大讲堂》 明日传授家长育子方略
全市工业实现税收前30名企业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7 年 8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我市黏土砖瓦厂全部关闭
产业大镇拓展思路积极转型
  记者从市国土资源管理局获悉,截至8月20日,我市共拆除黏土砖瓦厂605个,已圆满完成黏土砖瓦厂的拆除任务。

  据了解,拆除黏土砖瓦厂的标准是:拆除轮窑、炸毁烟囱、运走残渣、土地复耕。自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关闭了近80%的黏土砖瓦厂,但是许多已关闭的厂子死灰复燃。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市政府决定,7月11日前全市所有黏土砖瓦厂停火停电。7月25日至8月25日,全市平原地区和粉煤灰、煤矸石资源较多的县市所有黏土砖瓦厂必须全部拆除;地处山区没有粉煤灰资源的县市黏土砖瓦厂要在停火停电的基础上进行治理整顿,暂按1个乡(镇)规划设立1个黏土砖瓦厂的原则进行报批,其余黏土砖瓦厂在8月25日前全部拆除。

  据统计,吉利区、老城区、高新区已于2006年12月底完成拆除任务;8月1日前,偃师市、伊川县的所有黏土砖瓦厂分别完成拆除任务;8月10日前,汝阳县、嵩县、洛龙区完成拆除任务;8月20日前,除对位于山区和没有粉煤灰、煤矸石资源的栾川县、嵩县、洛宁县三县共48个乡镇,拟保留的48个黏土砖瓦厂尚未拆除之外,其他市(县)区的黏土砖瓦厂全部拆除。

  黏土砖瓦厂关闭后,一项传统产业也走到了尽头。那么,以砖厂为重要支柱产业的乡镇,将面临产业转型的哪些挑战呢?

  说到洛阳的砖厂,不得不提偃师市首阳山镇。该镇不仅砖厂历史悠久,数量众多,产量大,且技术先进,产品曾远销外地,在业内享有一定声誉。

  8月13日,记者来到首阳山镇北环路。这里是该镇砖厂最集中的地方,最多时曾达20多家。穿过陇海铁路线不远,一个个砖厂的窑体已经被拆除,只剩下成排的砖坯。当地最大的四方建材厂曾占地200多亩,规模为河南省最大。

  首阳山镇国土资源所薛所长介绍,该镇最近关闭了26家砖厂。这些砖厂产量最小的也有1500多万块,产量上亿块的就有4家,保守估计,这些砖厂的年总产量超过7亿块。

  当地流传一个未经考证的说法是,“秦砖汉瓦”就是从这里走向历史舞台的。

  烧砖是当地一个非常传统的产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镇南蔡庄等四五个村就开办了集体砖厂,在计划经济时代,这里的砖曾卖到北京、上海等地,当时的首阳山火车站常有整车皮的红砖外运。到上世纪80年代末,砖厂发展最为迅速。

  当地的说法是,从偃师到孟津沿207国道一线,土质中含沙量适中,非常适合烧砖。此外,这里的烧砖技术先进,曾首创了“两把火”烧窑的方法,产量能提高一倍。

  首阳山镇党委副书记魏延涛提供了这样的数据:2006年,全镇砖厂上缴的税款超过1000万元,占全镇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40%以上。

  砖厂已经在当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砖厂属劳动密集型企业,每个砖厂吸纳的劳动力从50个到300个不等,共为本地人提供了三四千个就业岗位(另外的是外地人)。一个人在砖厂从事最简单的体力活儿,一年也能挣1万元以上。当地专门运砖的车辆包括拖拉机、三轮车和农用车等,有四五千辆。此外,砖厂还带动了餐饮、机修、配件等行业的发展。

  这里的砖除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有一半销往了市区,曾占市区黏土砖总量的80%左右。几年前,困扰九都路沿线居民的进城运砖拖拉机,基本上是从首阳山过来的。

  “我们首阳山的砖厂,垒起了半个洛阳城。”魏延涛引用了当地的一个说法,说话时显得很自豪。

  首阳山镇曾形成了三大支柱产业:造纸、制鞋、烧砖。因为污染问题,大多数造纸企业已关停;因市场原因,制鞋企业多数倒闭;现在,因政策原因,砖厂又全部被关停。

  至此,三大产业全部“作古”。当地政府将如何面对目前的这次变革呢?

  魏延涛表示,作为一级政府,首阳山镇要坚决执行上级的政策。关闭砖厂,自然会在短期内对地方财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近期该镇引进了两个大型项目,建成之后在税收上即可得到弥补。

  利用当地丰富的粉煤灰资源,引导当地的黏土砖生产企业向新型建材企业转型,也成为当地政府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早在去年,魏延涛就曾带领该镇砖厂投资者到外地考察新型建材企业。目前,该镇已有几家新型建材企业。

  遇到类似问题的还有宜阳县柳泉镇。该镇共有砖厂13家,这些砖厂的年产量约有1.3亿块,上缴利税30万元。该镇镇长李宏军表示:“镇政府将想法在其他方面弥补财政损失,如鼓励建设新型建材厂、招商引资创办其他企业等。

  能否顺利克服困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无疑对当地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本报记者 李松战 李燕锋 通讯员 付邦才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