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新闻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谁来监督他们
高考状元为啥总是女生多
人类北极科学考察历程
极地争夺为何硝烟再起
面对极地争夺战, 中国的战略 选择是什么?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11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极地争夺为何硝烟再起
  这张8月2日拍摄的电视截图画面显示俄罗斯科考队的船只携带深海潜水器行驶在北冰洋洋面。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科考队员当日乘深海潜水器从北极极点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在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俄知名北极专家、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副主席奇林加罗夫及国家杜马议员格鲁兹杰夫等随队潜至北冰洋洋底。 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今年不愧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极地年,一波又一波的极地争夺浪潮把世界目光拉向两极。

  8月2日,俄罗斯在北极海底插旗,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等环北极国家迅速作出反应;10月,英国宣称拟向联合国提交申请,对南极半岛附近1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提出主权要求,智利、阿根廷已表示将“奋起应战”,极地争夺日益激烈。

  极地问题是科学问题,更是法律和政治问题。

  就北极地区而言,目前唯一能够发挥规范作用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称《公约》),但《公约》本身存在诸多模糊之处,对于超过200海里的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规定充满争议,《公约》规定“大陆架在海床上的外部界线的各定点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应超过连接2500米深度各点的2500米等深线100海里”。这条包含“或”字的含混规定就是惹起争端的“罪魁”。遗憾的是,“2500米等深线”说被忽视了。俄罗斯北极插旗之举,就是冲着国际法的盲点而来。

  俄罗斯挑战成功的希望渺茫,因为证明外大陆架与本国领土构造相同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且不论验证标准难以操作。但可以预料,随着北极争端的公开化和尖锐化,各方将被迫坐到一起来解决争端,因为合作带来的利益胜于独占,独占的收益远远抵不上其带来的损失。在国际条约的主导下共同开发北极地区,才能保证各国利益的最大化。

  插旗冲击波迅速波及地球另一端,英国的南极圈地计划就是连锁反应。但南极情况不同于北极,早在上个世纪就产生了自己的“基本法”——《南极条约》,如今为何再起事端?

  1959年出台的《南极条约》是苏美等国争斗和妥协的结果。《南极条约》提出了冻结南极法律现状的原则,禁止提出新的主权要求,但对原有的主权宣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这为将来产生主权与资源纠纷留下隐患。在《南极条约》出台后,南极一度归于平静。英国政府近期的举动,其所谓根据是《公约》第76条,实际上英国是在利用《南极条约》与《公约》之间的矛盾冲突。

  根据《公约》,南大洋属于公海范围。但根据《南极条约》,南纬60°以南的海域(俗称南大洋)属于南极条约体系的管辖范围,南极条约组织是排斥联合国介入的,问题在于《南极条约》本身“毛病”确实不少,如“冻结”原则,是指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已有的领土主权要求,而附属于领土主权的诸如大陆架等方面的主权权利则没有明确界定。“主权权利”不同于完全主权,它是沿海国开发和利用大陆架资源的权利。

  英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援引《公约》来支持自己的主张。一方面英国表示“完全”支持1959年签署的《南极条约》,同时又声称依据《公约》主张自己的权利。英国的申请明显缺乏有效、有力的国际法支撑。

  接二连三的极地争端冲击着现行国际机制(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的调节和适应能力。但现在各国不能以武力形式开疆拓土了,只能在国际法框架内寻找实现本国利益的途径和手段。在国际法许可的诸多行动中,如主权宣示、军事演习、科学论证等,科学论证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均已认识到这一点,纷纷展开对北极海底的地质调查,下大力气投入南极事业,建立科学考察站,争相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主导建立“南极特别保护区”和“特别管理区”。时至今日,极地科学考察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高科技水平的体现,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本组稿件据11月4日《瞭望·新闻周刊》)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