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1版:首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省委宣讲团走进一拖宣讲十七大精神
我市全面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用人
我国宇航员将 首次进行太空行走
洛阳站第四站台建成
洛阳农民外出务工出现新气象
《河洛谈》栏目征稿启事
为您导读
完成“硬指标” 要下“硬工夫”
大力实施技改项目提高市场竞争力
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使企业增强活力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 年 11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农民日报》在头版头题位置刊发报道我市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长篇通讯——
洛阳农民外出务工出现新气象
  编者按 11月17日,《农民日报》在头版头题位置刊发报道我市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长篇通讯,标题是:有组织输出、靠技能取胜、到国外赚钱、回家乡创业,洛阳农民外出务工出现新气象。文章分四个小标题介绍我市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探索出一条从分散型向组织型、从体力型到技能型、从国内到国外、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的劳务增收之路的经验。本报今日予以转发,敬请读者关注。

  河南洛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46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0%以上,农民人均耕地不足1.2亩。截至2003年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298万,其中富余劳动力140多万,而且每年新增10万左右,洛阳市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富余劳动力问题,特别是2004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全市实施“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以下简称“百万工程”),即通过3年努力,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以上,实现劳务收入30亿元至35亿元。洛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尚朝阳介绍,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劳动力转移已达131万,劳务创收达56.2亿元,探索出了一条从分散型向组织型、从体力型到技能型、从国内到国外、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的劳务增收之路。

  “织网、架桥、建营”三管齐下

  “出门打工靠老乡,背着被卷走四方”是改革开放初期洛阳人外出打工的主要方式。农民外出打工没有人管、没有部门组织,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近几年,针对这种情况,洛阳市专门成立了以市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由劳动、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组成办公室,并出台了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优惠政策。每年春节期间,抓住务工农民返乡过年这一时机,市里组织人员通过慰问、座谈、外出务工典型现身说法等形式,广泛宣传动员。《洛阳日报》等当地媒体开辟了《我的务工经》等专栏,宣传介绍外出务工人员的典型事例。

  在大造舆论的同时,洛阳市提出了“织网、架桥、建营”的思路,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所谓“织网”,就是健全劳务输出的信息网络。洛阳市、县、乡三级都配备了电话、传真、计算机等设备,形成了县有输出办、乡有劳务站、村有信息员的工作平台。所谓架桥,就是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信息桥梁作用。洛阳市现有各类中介组织217家,这些中介组织在输出基地设有办事处,在农村聘有信息员,千方百计搞好后续服务,被农民称为“自己的劳务输出公司”。洛阳市劳动力转移办公室李建党介绍,目前全市30%左右的外出务工人员是通过各类中介组织输出的。所谓“建营”,就是劳务输出的“大本营”——劳务基地。洛阳市充分发挥长期在沿海就业人员的作用,先后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127个,基地务工人员达到45万。仅汝阳县在广东深圳、番禺,浙江温州等地就建立了10多个劳务输出基地,外出务工人员达到5.7万。

  为了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得去、有活干、稳得住、能致富,洛阳市竭力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走前、走中、走后全程服务,即“走前”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准确的用工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走中”各部门配合联动,在办理身份证、婚育状况、健康状况等证明证件时,规范操作、迅速办理;“走后”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帮助务工农民解决农忙帮工、子女入学等家庭困难。                    (下转第三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