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创新洛阳”熠熠生辉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1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创新洛阳”熠熠生辉
——写在我市摘取“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桂冠之际
  市领导与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承担单位代表合影。
  中铁隧道集团研制的盾构机样机。
  中铝洛铜国内先进的电子铜板带生产线。
  洛玻集团公司的液晶显示器用电子玻璃生产线。
  替代进口产品用于汽车行业零部件的特殊磨削用电主轴。
  中信重机公司研制出目前国内最大的溢流型球磨机。
  殊荣背后的实至名归

  能够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行列,是对一个城市科技综合实力全方位考量后作出的综合评价。

  面对这顶金光闪闪的桂冠,有着悠久科技传统的洛阳可谓实至名归。

  作为久负盛名的老工业基地,洛阳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素质科技人才相对集中,研发优势得天独厚。

  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是洛阳相对中部地区其他城市独有的一张“王牌”。

  据统计,我市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33人,远远高于全省的15人水平。目前,我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600余家,其中原部属和省属科研机构14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万余人,包括两院院士4名,共享院士8名,博士生导师56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564名,博士595名;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77家,高新技术产品达791种。

  此外,我市14家原省部属科研院所中的9家已先后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轴研所和有色院还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轴研科技”2005年5月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河南科技“第一股”。2007年10月,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军用连接器制造企业、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我市第六家上市公司,同时也成为国防科工委系统第一家整体上市的企业。

  转制后的科研院所凭借科技优势,就地转化科技成果、发展科技产业,成为洛阳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有色院、耐研院、725所、黎明院等部属科研院所相继在洛阳建立了产业化基地。2007年,原部属12家科研院所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是2002年的3倍多,为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洛阳大中型企业云集。如今,企业正在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近年来,洛阳围绕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健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通过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使研发机构真正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动机”。2006年,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启动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目前,我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全市拥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39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6个。截至2007年年底,我市原省定百户重点工业企业、50户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市30户重点企业全部建立了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市的对外科技交流和产学研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同西安交大、省科学院、江苏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同南昌市科技局结成友好科技局。2007年,全市56家企业与46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和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实施150项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

  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洛阳科技大发展

  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为科技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市委、市政府召开科技大会提出到2020年把我市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并在当年召开的市九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把“科教强市”作为我市的三大发展主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措施。

  为加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创建工作力度,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连维良为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市科技局、财政局牵头,人事局、统计局、发改委及各县(市)区参加,紧密配合、全力以赴投身到创建活动中。

  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洛阳科技实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五年来,我市共投入国家、省、市科技资金1.8亿元,引导全社会投入研发经费38.6亿元。市财政科技投入资金从2002年的893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464万元,年均增长29%;2007年争取国家、省科技资金是2002年的7倍多,这些资金的争取有力地加快了我市企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步伐。

  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我市还积极实施了交通科技扶贫、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牡丹新品种开发等农业科技专项。通过对牡丹组培快繁及新品种选育、轻质盆栽及配方施肥技术和牡丹深加工等技术研究,初步探索出“楼兰美人”、“丽京红”等8个牡丹新品系,引进国外牡丹(芍药)品种50个,国内品种87个,保存各类种质资源800多个。

  在各个领域建功立业,一大批“洛阳创造”誉满全球——

  中信重机公司研制开发出了目前世界上最佳的节能、增产粉磨大型辊压机,确立了企业在国际大型辊压机行业的龙头地位,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机架双卷取四辊热轧机组。该热轧机又被称为“万能型”热轧机,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带动了中国铝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

  中铝洛铜公司自行设计开发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用铜基引线框架材料”,在性能和质量上优于进口的同类产品,目前洛铜生产的引线框架材料已打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市场;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复合式泥水盾构穿越长江水下软硬不均地层隧道修建技术研究”成果创新了盾构掘进施工新技术,开拓了我国跨海越江挖隧道的新领域;

  …………

  洛阳博耐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出世界首台点燃贫煤机组的空气等离子体点火装置,该装置可点燃我国的贫煤和无烟煤等煤种,并且在煤炭挥发份、灰分等方面创造了三项世界领先指标;

  …… ……

  除此之外,在洛阳还诞生了数控机床主轴单元、航空航天轴承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些“洛阳创造”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神舟系列飞船等国家级重大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举世瞩目的嫦娥探月工程中,洛阳LYC公司生产的航天精密轴承、凯迈(洛阳)测控有限公司研制的综合气象自动监测系统等,为中国人成功实施月球探测之旅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和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洛阳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

  2002年和2005年,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首批专利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专利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专利申请量从2002年的413件猛增至2006年的1381件,年均增幅达30%以上,专利工作位居全省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专利推进工程的实施,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催生出的一大批科技成果提高了洛阳科技名城的美誉度。

  2006年,我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6项。洛玻集团承担的“超薄浮法玻璃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工业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极大提升了我国浮法玻璃技术水平和装备工艺。2006年7月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凭借在科技研发中取得的突出贡献,洛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姜宏荣获首届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刚揭晓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大会上,我市又有8项科技成果受到表彰,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2007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中,9项一等奖我市就摘取了2项,34项科技成果获奖,获奖项目数量、等次均位居各省辖市之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科技部面向全国组织的“863”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全断面掘进机关键技术”专题招标中,我市中标6个课题中的3项,将获得1616万元资金支持,开了我市“863”专项一次中标3个课题的先河。仅2007年,我市就有5个国家“863”科研项目相继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这些科技项目的顺利完成有效提升我市铝工业、硅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技术水平。

  自主创新成果带动产业升级催生新兴产业

  一大批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在解决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上实现了新突破。

  2006年以来,我省启动“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在未来几年围绕全国、全省11个优势领域开展科技攻关,重点突破制约发展的技术难题,截至2007年底我市的“1+4”铝板带热连轧装备研发及关键技术研究、家禽主要疫病新型诊断技术及新型疫苗研究及开发等6个项目被列入省“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承担项目数、经费额度均位居全省首位;2006年,全市有225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和应用,新增产值72亿元,新增利税20亿元。

  目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这一进程中,我市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并催生出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在研制成功“节能型多晶硅大还原炉装置”基础上,在一年内扩产到年产多晶硅1000吨,在两年内实现年产多晶硅3000吨的规模化,并吸引了无锡尚德和加拿大阿特斯等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来洛投资建厂,在我市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光伏电池”硅产业链,同时也使我市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硅产业基地,并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中硅公司承担的国家863项目“24对棒多晶硅大还原炉装置研究与开发”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使我国掌握了年产千吨多晶硅的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封锁,缩短了与世界多晶硅大企业的技术差距,极大提升了我国电子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我市栾川县地处伏牛山腹地,钼金属储量206万吨,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依靠科技创新,我市大力开展稀土钼钨制品的制备、二钼化硅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攻关,实施钼钨高回收率、钨钼深加工等项目,使洛阳钼钨业的金属回收率、环保技术以及高附加值钼钨制品达到国际水平。

  依托725所的先进技术,我市研究开发海绵钛的低成本生产技术、钛材的轧制和锻造技术,研制精密铸件、海水淡化装置等钛合金制品,实施年产5000 吨海绵钛生产、500吨钛合金高尔夫球头制品等项目,初步建成海绵钛——铸锭——钛制品的产业链,使洛阳钛合金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应用占据了国内领先地位。

  目前,科技创新对推动我市六大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科技创新还在有力地促使更多优势产业的形成,盾构机、有色金属装备、矿山机械装备、高精尖及航空航天轴承、高档节能耐火材料、高纯过氧化物、超薄电子玻璃等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正在构建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环保,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

  我市在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兼顾“生态文明”,用一系列“绿色科技成果”实践着“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

  中信重机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干法水泥线纯低温余热发电工艺系统,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系统可使水泥生产线的自供电量达到1/3以上,节约了大量标准煤,减少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目前正在河南全省水泥行业进行推广。

  利用大连化物所中试技术,洛阳石化工程公司设计开发出目前世界上第一套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装置,该装置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在各种技术指标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元化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研制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用双排四点接触球偏航轴承,可安装在工况条件特别恶劣的野外70米高空,使用寿命超过20年,可靠性能极高。该产品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不仅满足了我国风电产业对风电设备国产化的需求,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 ……

  具有洛阳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以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工业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均在显著位置刊发文章,对这一独特现象进行探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获得荣誉是对洛阳科技的鼓舞与鞭策,展望未来,洛阳科技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目前,我市正在按照国家、省科技会议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和“十一五”科技发展确定的目标大步前进:建立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培育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取得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科技竞争力始终保持在中西部地区城市前列,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提升,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载体。

  我们期待:“创新洛阳”再度辉煌!

  本报记者 赵志伟 李江涛 

  通讯员 张现利